常德會戰期間,第九戰區為策應常德守軍作戰,指令駐守沅江的第九十九軍第92師派部隊進入敵後,斷敵補給,阻敵第274團鄒鵬奇團長帶該團兩個營為一個支隊,營長李晉忻帶了不足兩營兵方力的一個加強營為另一個支隊,統歸鄒鵬奇指揮,任務是經鴨子港、流花口,進出牛鼻灘之線。

接到指令後,李晉忻率領所部支隊很快拿下了鴨子港,此時團長鄒鵬奇發來電令,大意是得悉流花口有倉庫,守敵僅一個中隊,要求李晉忻的支隊攻殲守敵。天亮時發現敵機,為避免無代價地犧牲,部隊分散隐蔽,趁機休息。此時李晉忻心中相當焦慮,主要是敵情不明,地形不明,流花口的日軍絕對不止一個中隊,從鴨子港逃走的200日軍很有可能竄入了流花口,貿然進攻恐怕會遭到重大損失。
李晉忻将情況立刻報告給了鄒團長,請示将其他部隊靠攏過來,免得孤軍作戰不敵日軍。剛剛打下了鴨子港,鄒團長攻擊精神異常旺盛,未把日軍放在眼裡,鄒團長的回複是:“縱然敵人有一個大隊,我軍有兩個支隊仍占優勢,情況不明也無妨,到流花口再說。”最後,鄒團長指令李晉忻迅速朝流花口推進,他随後帶隊趕來增援。
第二天天亮前,鄒團長帶着兩位營長來了,他們在路上抓到了一個敵探,這個敵探是嶽陽人,日軍在流花口的情況就是從這個敵探口中知曉的。但敵探提供的情報是前兩天的,情況并不可靠,為了慎重起見,必須到流花口再找人打探消息。
在當天的偵察中,李晉忻等人從望遠鏡裡看到,流花口是一條小街,隻有幾十家房舍,堤上多是茅棚,堤斜面處有幾處瓦屋,沒有炊煙,也看不到行人,靜悄悄地幾乎是一條死街。流花口的地形是複雜的,又設有障礙物,易守難攻。李晉忻等人花了1個多小時才找到兩個老太太,老太太找來住在流花口的一位中年漁民。漁民告訴李晉忻,流花口已經沒有了百姓,日軍在堤壩上修建的三間大瓦屋都是倉庫,至于有多少鬼子,他也不清楚。
漁民提供的情報雖然簡單,但卻非常有用,首先是解除了守軍擔心攻擊會誤傷同胞的顧慮,其次是證明了流花口有日軍倉庫,屬于日軍重要補給基地。為了進一步了解日軍的火力和兵力情況,李晉忻決定親自帶領三個排兵分三路出擊,迫使日軍開火。
當天下午4點,李晉忻率領三個排同時發起攻擊,立即遭到敵人熾烈火力的阻擊,南北街口和三處瓦屋各有重機槍射擊,街上自南至北竟有二十餘挺輕機槍射擊,但未見炮擊。從火力來看,敵兵力絕不止一個中隊從未使用炮兵看,又不像是一個大隊,很可能是湊合在一起的幾百步兵(300人左右)。情況大緻了解後,便将攻擊部隊撒回。支隊的營、連長十多個人立即研究攻擊方案。
大家一緻認為,攻下流花口對常德會戰極有價值,但敵占有利地形,火力配備周密,攻擊部隊會有重大傷亡。于是有人主張圍而不打,斷敵前後方聯絡,這樣可以免于過大犧牲,也算完成任務,不少人都贊成這個方案。李晉忻認為,敵前後方聯絡并不隻這一條,斷此路不足以緻敵死命,意義不大;如果把流花口攻下,則會對犯常德敵軍造成精神上的威脅,才真正有利于會戰,犧牲大一些是值得的,為民族争生存而流血,是軍人的職責和志向。
這一意見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援,鄒團長當即準許。幾經斟酌,訂出了攻擊計劃,要點是集中兩個支隊的10門迫擊炮,由炮兵連長統一指揮,掩護步兵攻擊;李晉忻支隊的攻擊目标是街北口及相鄰的兩個倉庫;鄒團以一個營攻擊街南口及相鄰的一個倉庫;任何一處得手即投入預備隊擴大戰果;次日淩晨在鄒團長親自指揮開始攻擊。
次日淩晨五時半,支隊炮兵開始射擊,數分鐘後步兵發起攻擊,在敵人火力網裡突進。這個仗是不容易打的,盡管有炮兵掩護,進展仍然十分緩慢,每進一步,都要付出若幹人的生命。七時半,敵機三架低飛掃射,支隊攻勢受挫。在進攻中,李晉忻發現街北口的敵火力比倉庫方面弱,于是斷然把攻擊倉庫的兵力轉用過來,向街北口重點突破。
九時稍過攻占街北口,可是進街口後,日軍的抵抗更兇猛,雙方呈膠着狀态。幸而敵一倉庫起火,火光沖天,爆炸聲震耳欲聾,對敵人形成精神上的壓力。支隊乘此機會再發起攻擊,但僅前進二十餘公尺,就傷亡三十餘人,再無法前進。午後,街内也有幾處起火,但敵人依然頑抗。逐屋争奪直至日落,隻攻占了二十餘間房子。鄒團部隊仍在堤上與敵相持,未能占領南街口。
夜幕來臨,戰鬥暫趨沉寂。李晉忻認為這樣打法即使能攻占全街,難免會傷亡三四百人,必須改變計劃。于是找到鄒團長,建議調整部署,放棄攻占街南口的計劃,把兵力轉用于街北段,給日軍留出一條逃生之路,使敵不再死守,然後以絕對優勢,從街北口向南席卷,通使守敵向南逃竄。這樣,雖不能全殲守敵,但可以大大減少支隊傷亡有利于爾後的戰鬥。
鄒團長考慮很久,采納了李晉忻的建議,夜裡重新部署就緒。次日晨六時,支隊以雷霆之勢由北向南壓迫日軍,逐屋搏鬥,戰況至為慘烈。九時未到,已攻下大半條街,日軍放棄了最後一個倉庫,縱火燒房。殘敵龜縮在街南部,燒房焚屍,旋即狼狽逃竄。此役日軍傷亡近兩百人,支隊傷亡兩倍于敵,一條流花口街被全部削平,其狀之慘,令人悚然。
流花口之戰,中國守軍以三個滿編營的兵力和10門迫擊炮圍攻三百日軍,以三倍于敵的兵力将日軍團團圍困,但即使付出兩倍犧牲也無法全殲日軍,最後不得不放開一條路讓日軍逃竄。可見在抗日戰争中,日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素質之高,要全殲日軍并非易事。
上個世紀70年代,李晉忻将此事寫在了回憶錄中,并對日軍作了評價:“日本兵比想象的還要難打!沒有四五倍的兵力,很難将給予日軍重創,更不要說全殲了。這就是抗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