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國其實有兩次絕好機會可以滅掉趙國。一次是在長平之戰剛結束後,一次是在邯鄲之戰時。

長平之戰剛結束後的第一次機會
趙國曆經長平之戰後國力大損,國内僅剩有幾萬武裝力量,秦将白起有意把握時機進攻趙國都城邯鄲,進而滅亡趙國,但是這一方案卻被秦昭襄王給否決了。
秦王之是以否決這個方案,一是尚沉浸在長平大勝的喜悅中,認為趙國已經名存實亡不足為慮,驕橫之心日盛。二是應侯範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南韓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請和,迎合了秦昭襄王的意思,給六國合縱抗秦争取了時間。
韓趙雖然大敗,但是割城這事兒,明顯自尊心極強的趙國是不會答應的,果不其然,趙國違約不割讓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聯合對付秦國,欲圖一雪長平之恥,秦昭襄王惱羞成怒,最終就釀成了邯鄲之戰。
是以秦國第一次沒能滅掉趙國,有秦王驕傲大意的因素,也有秦國内部文武不和的原因。
邯鄲之戰時的第二次機會
邯鄲之戰前夕,秦昭襄王有意讓名将白起挂帥,續寫長平之戰的輝煌,但是白起卻因為之前和範雎的不愉快,還心存抱怨,是以假借生病之名拒絕了挂帥征趙,秦王無奈,就換了五大夫王陵帶領二十五萬大軍殺向趙都邯鄲。
再看一下趙國這邊,趙王在長平之戰中因不聽廉頗之言而大敗,是以格外後悔,趙國在邯鄲守衛戰中重新重用了老将廉頗,并在國内大力招募兵勇備戰。
此外,趙國的使臣也跑到了各國陳以利害,請求聯合抗秦,各國雖然對秦國虎狼之師表示畏懼,但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尤其是與秦國最近的魏、楚兩個大國,在面對趙國被二十多萬秦軍大軍壓境之時,各自派出了十萬精銳部隊支援趙國,和廉頗所率領的十萬趙軍裡應外合,最終大敗秦軍,秦國傷亡超過了二十萬,此戰後又令趙國多延續了二三十年,其中趙國還曾有過一次短暫的中興。
可見,秦國第二次未能滅掉趙國,有秦國内部文武不和的因素,有趙國頑強抵抗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東方各國意識到了秦國的重大威脅,重新走向了聯合,是以才大敗秦軍于邯鄲,為趙國也多延壽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