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常德会战期间,第九战区为策应常德守军作战,命令驻守沅江的第九十九军第92师派部队进入敌后,断敌补给,阻敌第274团邹鹏奇团长带该团两个营为一个支队,营长李晋忻带了不足两营兵方力的一个加强营为另一个支队,统归邹鹏奇指挥,任务是经鸭子港、流花口,进出牛鼻滩之线。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接到命令后,李晋忻率领所部支队很快拿下了鸭子港,此时团长邹鹏奇发来电令,大意是得悉流花口有仓库,守敌仅一个中队,要求李晋忻的支队攻歼守敌。天亮时发现敌机,为避免无代价地牺牲,部队分散隐蔽,趁机休息。此时李晋忻心中相当焦虑,主要是敌情不明,地形不明,流花口的日军绝对不止一个中队,从鸭子港逃走的200日军很有可能窜入了流花口,贸然进攻恐怕会遭到重大损失。

李晋忻将情况立刻报告给了邹团长,请示将其他部队靠拢过来,免得孤军作战不敌日军。刚刚打下了鸭子港,邹团长攻击精神异常旺盛,未把日军放在眼里,邹团长的回复是:“纵然敌人有一个大队,我军有两个支队仍占优势,情况不明也无妨,到流花口再说。”最后,邹团长命令李晋忻迅速朝流花口推进,他随后带队赶来增援。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第二天天亮前,邹团长带着两位营长来了,他们在路上抓到了一个敌探,这个敌探是岳阳人,日军在流花口的情况就是从这个敌探口中知晓的。但敌探提供的情报是前两天的,情况并不可靠,为了慎重起见,必须到流花口再找人打探消息。

在当天的侦察中,李晋忻等人从望远镜里看到,流花口是一条小街,只有几十家房舍,堤上多是茅棚,堤斜面处有几处瓦屋,没有炊烟,也看不到行人,静悄悄地几乎是一条死街。流花口的地形是复杂的,又设有障碍物,易守难攻。李晋忻等人花了1个多小时才找到两个老太太,老太太找来住在流花口的一位中年渔民。渔民告诉李晋忻,流花口已经没有了百姓,日军在堤坝上修建的三间大瓦屋都是仓库,至于有多少鬼子,他也不清楚。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渔民提供的情报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用,首先是解除了守军担心攻击会误伤同胞的顾虑,其次是证实了流花口有日军仓库,属于日军重要补给基地。为了进一步了解日军的火力和兵力情况,李晋忻决定亲自带领三个排兵分三路出击,迫使日军开火。

当天下午4点,李晋忻率领三个排同时发起攻击,立即遭到敌人炽烈火力的阻击,南北街口和三处瓦屋各有重机枪射击,街上自南至北竟有二十余挺轻机枪射击,但未见炮击。从火力来看,敌兵力绝不止一个中队从未使用炮兵看,又不像是一个大队,很可能是凑合在一起的几百步兵(300人左右)。情况大致了解后,便将攻击部队撒回。支队的营、连长十多个人立即研究攻击方案。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大家一致认为,攻下流花口对常德会战极有价值,但敌占有利地形,火力配备周密,攻击部队会有重大伤亡。于是有人主张围而不打,断敌前后方联络,这样可以免于过大牺牲,也算完成任务,不少人都赞成这个方案。李晋忻认为,敌前后方联络并不只这一条,断此路不足以致敌死命,意义不大;如果把流花口攻下,则会对犯常德敌军造成精神上的威胁,才真正有利于会战,牺牲大一些是值得的,为民族争生存而流血,是军人的职责和志向。

这一意见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邹团长当即批准。几经斟酌,订出了攻击计划,要点是集中两个支队的10门迫击炮,由炮兵连长统一指挥,掩护步兵攻击;李晋忻支队的攻击目标是街北口及相邻的两个仓库;邹团以一个营攻击街南口及相邻的一个仓库;任何一处得手即投入预备队扩大战果;次日凌晨在邹团长亲自指挥开始攻击。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次日凌晨五时半,支队炮兵开始射击,数分钟后步兵发起攻击,在敌人火力网里突进。这个仗是不容易打的,尽管有炮兵掩护,进展仍然十分缓慢,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若干人的生命。七时半,敌机三架低飞扫射,支队攻势受挫。在进攻中,李晋忻发现街北口的敌火力比仓库方面弱,于是断然把攻击仓库的兵力转用过来,向街北口重点突破。

九时稍过攻占街北口,可是进街口后,日军的抵抗更凶猛,双方呈胶着状态。幸而敌一仓库起火,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对敌人形成精神上的压力。支队乘此机会再发起攻击,但仅前进二十余公尺,就伤亡三十余人,再无法前进。午后,街内也有几处起火,但敌人依然顽抗。逐屋争夺直至日落,只攻占了二十余间房子。邹团部队仍在堤上与敌相持,未能占领南街口。

夜幕来临,战斗暂趋沉寂。李晋忻认为这样打法即使能攻占全街,难免会伤亡三四百人,必须改变计划。于是找到邹团长,建议调整部署,放弃攻占街南口的计划,把兵力转用于街北段,给日军留出一条逃生之路,使敌不再死守,然后以绝对优势,从街北口向南席卷,通使守敌向南逃窜。这样,虽不能全歼守敌,但可以大大减少支队伤亡有利于尔后的战斗。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邹团长考虑很久,采纳了李晋忻的建议,夜里重新部署就绪。次日晨六时,支队以雷霆之势由北向南压迫日军,逐屋搏斗,战况至为惨烈。九时未到,已攻下大半条街,日军放弃了最后一个仓库,纵火烧房。残敌龟缩在街南部,烧房焚尸,旋即狼狈逃窜。此役日军伤亡近两百人,支队伤亡两倍于敌,一条流花口街被全部削平,其状之惨,令人悚然。

流花口之战,中国守军以三个满编营的兵力和10门迫击炮围攻三百日军,以三倍于敌的兵力将日军团团围困,但即使付出两倍牺牲也无法全歼日军,最后不得不放开一条路让日军逃窜。可见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素质之高,要全歼日军并非易事。

血战流花口,日军为何很难被全歼?40年后,一位营长说出了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李晋忻将此事写在了回忆录中,并对日军作了评价:“日本兵比想象的还要难打!没有四五倍的兵力,很难将给予日军重创,更不要说全歼了。这就是抗战的现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