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_李白軍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李白軍

2002年4月4日,大同鐵路分局車輛段在院内施工時發現一座明代磚墓。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接到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對墓葬周圍做了考古調查和文物勘探,在其施工範圍内共發現明代磚墓6座。随後在鐵路部門的配合下做了考古發掘。通過發掘證明,這些墓葬其類型一緻,大都早年被盜,墓室又經滲水嚴重擾亂,隻留下一些陶器殘片,但1号墓除墓室内

填滿淤泥外,其餘文物均儲存完整。這座摹葬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為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券墓,方向180°,由墓室、封門和墓道組成(圖一)。此前墓室上部封土已夷為平地。砌築方法是先掘土圹,後砌磚室,南北長4.86、東西3.64 米,底部距現地表深5.8米,墓室後部立壁築有壁龛,壁龛長0.86、寬0.14、高0.9米。墓室四壁自下而上均由長0.31、寬0.15、厚0.05米的灰色素面條磚一順一丁壘砌,後向内起券、收頂,頂部券磚3層,夾縫用白膏泥粘合。從封門進入墓室2.04米處留生土台築棺床,上鋪條磚,立面以青磚橫砌封門。棺床上置松木棺兩具,為夫婦合葬墓。墓室東南角立墓志。總之,這座磚墓的券頂已達到3層,規格上高于明代一般墓葬。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出土器物有玉器、瓷器、錫器和明器殘片及墓志1通。

玉帶18塊。由12塊大小長方形和6塊桃形玉片組成,結綴于皮帶上,玉片薄扁,未有紋飾。長分别為4.5~7.4、寬4.5~1.7、厚0.6厘米(圖二)。為墓主腰系,已散落于棺底。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青花纏枝碗2件,造型相似。敞口,斜腹圈足,碗内飾纏枝蓮花,碗外飾雲頭紋一周。口徑14.8、底徑6、高5厘米(圖三)。

青花纏枝蓮小盅1件。敞口,弧腹,圈足,盅外壁纏枝蓮,盅心鴛鴦戲蓮。口徑6.5、底徑3.3、高4.4厘米(圖四)。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白釉醬口小盅1件。敞口,折底,圈足,署青花“大明年造”款。口徑6.9、底徑2.6、高3.9厘米(圖五)。

孔雀蘭菊瓣小碟4件,造型相似。胎體飾化妝土,施釉不到底。口徑10.5、底徑5.9、高2.3厘米(圖六)。

錫壺1件(已殘)。平底,腹徑9、底徑6厘米。

錫爐件(已殘)。平底三足,口徑9、底徑10.2、高11.8厘米。

墓志1通,呈碑形,青石質,通高1.68米。碑座長0.8、寬0.32、高0.36米。志石高1.32、寬0.63、厚0.17米,上部圓額,陰刻篆書"圹志"二字(圖七)。圹志兩邊飾蟠龍,下部四邊刻纏枝紋,寬0.03米,其上陰刻墓志正文豎寫楷書15行,滿行27 字,共計237字,字迹清晰可辨,錄文如下∶

代藩饒陽王輔國将軍滄溪圹志

諱俊穗,太祖高皇帝六世孫。曾祖代隐王,祖饒陽悼昭王,父鎮國将軍樂善翁,母夫人劉氏,生■,行弟七子,以禀性笃,天資孝友。平居無它玩好,每接賢禮下,談笑飲宴,終無倦怠。自号滄溪,人以為稱情。■,正德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生,嘉靖十四年封輔國将軍,配邢氏,封夫人。子二,長充爐,未配,次二哥,女四人,俱未受封。穗,卒于嘉靖丁未十一年初一日,春光二十有七。訃聞,皇上命有司營葬如制。蔔,次年四月十六日葬城西宋家莊之原。予辱滄溪情款,未嘗以富貴驕處,在宗室中,可謂表表者矣。爐命予以圹志請,辄不辭而書之。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嘉靖歲仕戊申孟夏吉孤子充爐等泣血立石

據墓志記載,朱俊穗系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代簡王朱桂五世孫,代戾王遜爛四世孫。

朱桂,太祖十三子,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年冊封皇子被封為豫王,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改封為代王,九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正統十一年十二月(1446年)去世,享年72歲,谥号"簡王"(《明太宗實錄》卷九一至二二六)。

代簡王長子遜惴,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1393年12月1日),永樂二年四月初四(1404 年5月12日)立為代世子。在永樂十六年十二月初五(1418年12月29日)病逝,享年25歲。谥号"戾王"。

代戾王庶長子仕塬,為墓主人朱俊檩曾祖。生于永樂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413年11月14日),宣德二年封為世孫,正統十三年襲封代王。他生性聰明,勤奮好學,在處理問題時慎重果斷,是以深受家族人的喜愛和器重。天順七年八月初二(1463年9月14日)去世,享年51歲,谥曰"隐王"。

代隐王仕塬生有八子,長子成練在隐王逝世後依祖制襲封代王。其二子封安定王,三子封博野王,四子未見封,五子封和川王,六子封甯津王,七子封棗強王,八子成添封饒陽王。"饒陽王"即墓主朱俊■之祖父,薨谥"悼昭王"。悼昭王生有三子,長子朱聰襲封王爵,餘子封鎮國将軍,其府第"饒陽王府"建于大同府城西北(《明憲宗實錄》卷二二五,1頁;明《大同府志》卷三,53頁)。

朱俊■父親樂善翁,母親劉氏,生子十五人,俊排行老七。他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二十八日,嘉靖十四年(1535年)封輔國将軍,嘉靖丁未年十一月初一日(1547年)病故,終年27歲,1548年4月16日葬于大同城西宋家莊寬闊平坦之地。俊檩雖然英年早逝,但待人接物非常禮貌,從不以出身皇家後代而驕橫霸道,在宗室中也是表現最好的,隻是嘉靖中期明王朝平穩過度,代府中人也無所事事,因而平生也未有過政績。他生有兩子,長子充爐和次子因年紀尚小俱未受封。

朱桂宗室從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延續252年,傳11輩,他們家族龐大,宗支繁多。天順三年九月十三日都察院左金都禦史王儉奏折提到∶"今大同城中見有代府十三府,将軍、儀賓宅第三十餘處,未出閣郡王、将軍及郡縣主又不知其數,見今修理府第尚有十一所未完"(《明英宗實錄》卷三O八,3頁)。朱俊模墓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資訊,即"饒陽王府"家族墓所葬之處已經得到證明,進而為研究明代大同代王府的十一位代王和代簡王朱桂的墓葬位置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