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_李白军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李白军

2002年4月4日,大同铁路分局车辆段在院内施工时发现一座明代砖墓。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对墓葬周围做了考古调查和文物勘探,在其施工范围内共发现明代砖墓6座。随后在铁路部门的配合下做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证实,这些墓葬其类型一致,大都早年被盗,墓室又经渗水严重扰乱,只留下一些陶器残片,但1号墓除墓室内

填满淤泥外,其余文物均保存完整。这座摹葬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券墓,方向180°,由墓室、封门和墓道组成(图一)。此前墓室上部封土已夷为平地。砌筑方法是先掘土圹,后砌砖室,南北长4.86、东西3.64 米,底部距现地表深5.8米,墓室后部立壁筑有壁龛,壁龛长0.86、宽0.14、高0.9米。墓室四壁自下而上均由长0.31、宽0.15、厚0.05米的灰色素面条砖一顺一丁垒砌,后向内起券、收顶,顶部券砖3层,夹缝用白膏泥粘合。从封门进入墓室2.04米处留生土台筑棺床,上铺条砖,立面以青砖横砌封门。棺床上置松木棺两具,为夫妇合葬墓。墓室东南角立墓志。总之,这座砖墓的券顶已达到3层,规格上高于明代一般墓葬。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出土器物有玉器、瓷器、锡器和明器残片及墓志1通。

玉带18块。由12块大小长方形和6块桃形玉片组成,结缀于皮带上,玉片薄扁,未有纹饰。长分别为4.5~7.4、宽4.5~1.7、厚0.6厘米(图二)。为墓主腰系,已散落于棺底。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青花缠枝碗2件,造型相似。敞口,斜腹圈足,碗内饰缠枝莲花,碗外饰云头纹一周。口径14.8、底径6、高5厘米(图三)。

青花缠枝莲小盅1件。敞口,弧腹,圈足,盅外壁缠枝莲,盅心鸳鸯戏莲。口径6.5、底径3.3、高4.4厘米(图四)。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白釉酱口小盅1件。敞口,折底,圈足,署青花“大明年造”款。口径6.9、底径2.6、高3.9厘米(图五)。

孔雀兰菊瓣小碟4件,造型相似。胎体饰化妆土,施釉不到底。口径10.5、底径5.9、高2.3厘米(图六)。

锡壶1件(已残)。平底,腹径9、底径6厘米。

锡炉件(已残)。平底三足,口径9、底径10.2、高11.8厘米。

墓志1通,呈碑形,青石质,通高1.68米。碑座长0.8、宽0.32、高0.36米。志石高1.32、宽0.63、厚0.17米,上部圆额,阴刻篆书"圹志"二字(图七)。圹志两边饰蟠龙,下部四边刻缠枝纹,宽0.03米,其上阴刻墓志正文竖写楷书15行,满行27 字,共计237字,字迹清晰可辨,录文如下∶

代藩饶阳王辅国将军沧溪圹志

讳俊穗,太祖高皇帝六世孙。曾祖代隐王,祖饶阳悼昭王,父镇国将军乐善翁,母夫人刘氏,生■,行弟七子,以禀性笃,天资孝友。平居无它玩好,每接贤礼下,谈笑饮宴,终无倦怠。自号沧溪,人以为称情。■,正德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生,嘉靖十四年封辅国将军,配邢氏,封夫人。子二,长充炉,未配,次二哥,女四人,俱未受封。穗,卒于嘉靖丁未十一年初一日,春光二十有七。讣闻,皇上命有司营葬如制。卜,次年四月十六日葬城西宋家庄之原。予辱沧溪情款,未尝以富贵骄处,在宗室中,可谓表表者矣。炉命予以圹志请,辄不辞而书之。

大同明代朱俊?墓志考

嘉靖岁仕戊申孟夏吉孤子充炉等泣血立石

据墓志记载,朱俊穗系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代简王朱桂五世孙,代戾王逊烂四世孙。

朱桂,太祖十三子,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年册封皇子被封为豫王,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改封为代王,九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正统十一年十二月(1446年)去世,享年72岁,谥号"简王"(《明太宗实录》卷九一至二二六)。

代简王长子逊惴,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1393年12月1日),永乐二年四月初四(1404 年5月12日)立为代世子。在永乐十六年十二月初五(1418年12月29日)病逝,享年25岁。谥号"戾王"。

代戾王庶长子仕塬,为墓主人朱俊檩曾祖。生于永乐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413年11月14日),宣德二年封为世孙,正统十三年袭封代王。他生性聪明,勤奋好学,在处理问题时慎重果断,因此深受家族人的喜爱和器重。天顺七年八月初二(1463年9月14日)去世,享年51岁,谥曰"隐王"。

代隐王仕塬生有八子,长子成练在隐王逝世后依祖制袭封代王。其二子封安定王,三子封博野王,四子未见封,五子封和川王,六子封宁津王,七子封枣强王,八子成添封饶阳王。"饶阳王"即墓主朱俊■之祖父,薨谥"悼昭王"。悼昭王生有三子,长子朱聪袭封王爵,余子封镇国将军,其府第"饶阳王府"建于大同府城西北(《明宪宗实录》卷二二五,1页;明《大同府志》卷三,53页)。

朱俊■父亲乐善翁,母亲刘氏,生子十五人,俊排行老七。他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二十八日,嘉靖十四年(1535年)封辅国将军,嘉靖丁未年十一月初一日(1547年)病故,终年27岁,1548年4月16日葬于大同城西宋家庄宽阔平坦之地。俊檩虽然英年早逝,但待人接物非常礼貌,从不以出身皇家后代而骄横霸道,在宗室中也是表现最好的,只是嘉靖中期明王朝平稳过度,代府中人也无所事事,因而平生也未有过政绩。他生有两子,长子充炉和次子因年纪尚小俱未受封。

朱桂宗室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延续252年,传11辈,他们家族庞大,宗支繁多。天顺三年九月十三日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王俭奏折提到∶"今大同城中见有代府十三府,将军、仪宾宅第三十余处,未出阁郡王、将军及郡县主又不知其数,见今修理府第尚有十一所未完"(《明英宗实录》卷三O八,3页)。朱俊模墓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即"饶阳王府"家族墓所葬之处已经得到证实,从而为研究明代大同代王府的十一位代王和代简王朱桂的墓葬位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