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正面的英雄形象能够让人思想得到启迪、道德得到开蒙、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提升。
正气凛然、忠义参天的关帝英雄形象,无疑是中华民族一千八百年来极受民间社会尊崇、影响力至为广远、深远的道德偶像、英雄楷模。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关王告文》中说:“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是唐初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唐太宗李世民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忠诚正直的德行居首。
虞世南对关帝人格事迹十分仰慕,曾写下颂扬关帝的三字诗:“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山东肥城民间传说事:关公千里走单骑寻兄时,曾在肥城的紫云桥下避雨,见到岸边翠竹随风摇曳,想起桃园结义之情,突发感慨,用青龙偃月刀在石板上以竹叶组诗,刻出精美绝伦、名传千古的“风雨竹诗画”:“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唐初贞观年间,虞世南东游泰山,途径此处,见到“风雨竹诗画”,仰慕之心更为挚诚,欣然命笔,写下“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的三字诗,慨然出资购地百亩,让人耕种,租金用作祭祀关公之用,又出资建石碑楼一座,将风雨竹石刻放置碑楼内,供世人欣赏、学习。不久后,关帝庙主持请来能工巧匠,将虞世南颂扬关公的三字字刻在了一个大石鼎上,称为“乌磁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明代天启三年,肥邑知县王惟精来此参拜关帝,见到关帝“风雨竹诗画”及虞世南赞语,酒后遥想关帝忠义无双、义薄云天的卓然风姿,敬仰之情不可遏止,豪兴大发,用炊帚一挥而就,写下诸葛亮称赞关公的“超群绝伦”四个行书大字,意犹未尽,又在碑阴用草书写了虞世南的赞语,即“乌磁鼎赞”,在碑的两侧写下“风雨竹,真笔迹”六个行书大字,至今仍珍藏在肥城境内,成为肥城的珍贵文物。
明代崇祯戊辰科进士,潮汕“后七贤”之一的潮州府揭阳县人宋兆禴,自幼崇拜关帝,禀性正直慷慨,疏财仗义,为人旷达,不拘小节。任职江西广昌县令、浙江仁和县令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到任广昌县令伊始,便清理历年积案,平反冤假错案,解除蒙冤受屈人员。整顿社会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大力兴办学堂,为地方培育人才。捐出俸禄,建桥修路,修葺祠观庙宇。因闻母去世回家丁忧,当地百姓感其德政,为他建了生祠。任职浙江仁和县令五年,政声卓著,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
宋兆禴处处以关帝忠义精神为榜样,洁身自好,作风务实,不阿附权贵,不迎合上司。宋兆禴常在关帝像前说:“公则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才不负百姓厚望。”为关帝庙题联称:“从真英雄起家,直参圣贤之位;以大将军得度,再现帝王之身。”以此表达对关帝的敬仰崇敬之情。
关帝形象深入人心,忠义精神代代相传,一千八百年来,中华有志之士无不以关帝忠义精神为道德楷模,精神指引,诚意正心,崇德尚义,养成忠诚、正直、仗义、守信的人格品行。
《潮商》杂志有则故事:揭阳棉湖有一林姓青年,因生性好赌,常手头拮据,但因素来敬仰关帝,为人慷慨重义,是非分明。一天他在河边捡到三百金,心想这么多金必然关联重大,便在河边等失主。失主到了才知,这笔钱是失主典当房屋田产准备做生意用的。林姓青年把钱还给失主。失主给他报酬,他也不要。
失主回到家跟妻子说起此事,妻子说:“做生意最难找的是合作伙伴,此人如此忠义,恰是最佳的合作伙伴。”失主找到林姓青年跟他合作做生意,棉湖人听说这个故事后,纷纷主动跟他做交易,林姓青年从此富裕了起来。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