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首份家庭教育令背後:“依法帶娃”,怎麼帶?

全國首份家庭教育令背後:“依法帶娃”,怎麼帶?

近日,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撫養權變更糾紛案,原告是被告的前夫。因為孩子長時間單獨與保姆居住,作為監護人的母親收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生效後全國第一例《家庭教育令》。

這起案件究竟是怎麼回事?透過剛剛落地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我們又該關注和探讨哪些問題?

長沙發出全國首份家庭教育令

“我會給她更多的愛,更加無微不至。”聽到裁定結果的陳女士從法官手中接過了《家庭教育令》。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起案件?把孩子丢給保姆帶,為什麼失責還違法?一起了解

如何了解“令”字的含義和作用?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法院院長 周丹:《家庭教育令》是由人民法院發出的帶有強制力的司法令狀,是一種指令。我想《家庭教育令》有3個職能。規範職能。相關義務人沒有履行相關的義務,那麼教育令會告訴該怎麼做,要怎麼做,起到規範作用;警示性作用。如果義務人并沒有按照《家庭教育令》相關規定去做、去履行,将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可能會受到訓誡、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如果構成犯罪,甚至會追究刑事責任;宣示職能。除開案件當事人以外,把《家庭教育令》通過媒體形式公之于衆,也讓全國的父母監護人都知道這份《家庭教育令》到底規定了什麼,進而把《家庭教育令》當成一面鏡子,都可以照一照,自己的行為是否和這個案件的當事人有一樣的行為,是否需要進一步按照《家庭教育令》進行改正。

家長因何會收到《家庭教育令》?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法院院長 周丹:父母怠于履行撫養義務和承擔監護職責的種種表現形式,是我們發出《家庭教育令》的一個重要參考,但是我更想提及的是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影響。拿本案來說,這個案件審理過程中我們的法官和小孩的全托老師、學校老師都進行過相關溝通,法官也面對面和小朋友進行過面談,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小三年級的孩子還不到9歲,但在她身上展現的叛逆性,可能比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的叛逆性還強。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覺得可能父母的這種行為,已經對小孩的身心健康、性格養成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造成了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是以我們考慮發出這份《家庭教育令》。

此案中當事父親錯在何處?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法院院長 周丹:此案中,母親沒有履行職責,父親也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我們說“養育”,其實是兩方面,一是“養”,二是“育”。“養”是給孩子最基本的溫飽條件,“育”則是針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養成去盡心撫育。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孩子父親的居住地和小孩現在的居住地距離很近,但是孩子一直交給保姆或者說長時間交給保姆,孩子父親一個星期甚至兩個星期才去看一次。我想此案件中的父親,也應該對照《家庭教育令》相關内容,自己反思一下是否承擔了一位父親應該盡的義務。

如何看待長沙發出全國首份家庭教育令

中國社會科學大學社會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的主任 童小軍:首先是很高興。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出台,都是針對現實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頒布實施去為解決問題提供方案。這次全國首份家庭教育令的頒布,實際上就是給大家做了一個示範,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當中出現了一些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的法律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形式又是什麼樣?我們說,法律隻有落實和得到執行,它才能夠顯示出威嚴或作用。

這個家庭教育令的頒布,也帶來了更多期待。實際上除了法律的指令,我覺得對于家長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提前幹預。這個案件中的家庭,孩子的監護人也就是媽媽經曆了離婚、搬家、再婚等很多事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看到了父母生活的掙紮,然後又跟着媽媽再婚,後來獨自跟保姆生活在一起。如果這個過程中,有些工作能夠前移,給予這位媽媽和孩子關心和支援,如果前期這個家庭的挑戰和問題解決得比較好,以更溫和、更私密的方式進行有效幹預,不讓問題走到法律這最後一步,是更讓人期待的一種結果。

家庭教育促進法是一部建議性法律 還是有着鋒利的“牙齒”?

中國社會科學大學社會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 童小軍:我覺得兩者都有,更多的應該是前者。家庭教育這件事情,更多時候有家庭自主性,也就是說每個家庭中,父母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育兒習慣,不管是哪種形式,隻要有利于孩子成長都是好的,我們也應該尊重每一個家庭自己育兒的獨特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做假設,如果所有的家庭理論上都是因為父母彼此相愛,有了孩子,對孩子天然的喜歡和愛護,但是家長不見得知道怎樣去教育孩子,那麼《家庭教育促進法》就能夠給家長和家庭提供更多的關心、關愛和指導。而所謂的“牙齒”就是當家長有意無意出現了傷害孩子的情形,國家是有權利、有責任去幹預。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