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關條約談判記錄,締約過程恥辱得令人發指

1895年11月,甲午戰争,清政府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向威海衛發動進攻時,清政府遣使赴日乞和。

清政府最初派出的全權大臣被日方三次以級别不高而拒絕。

最後,清政府隻得答應日方要求,改派李鴻章赴日本馬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判。

馬關條約談判記錄,締約過程恥辱得令人發指

翻開當年的談判記錄,這是一場讓全體中國人感到何等恥辱的締約。

清政府在這次談判中,屈辱無能,令人發指。

伊藤博文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條款,極其傲慢地對李鴻章說:“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說:“難道不準分辨?”

伊藤博文說:“隻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李鴻章說:“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

伊藤博文說:“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清,兩國自然和好。”

最後一次會談時,伊藤博文提出:換約後一個月,必須完成台灣的交割。

李鴻章說:“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說:“尚未下咽,饑甚!”

馬關條約談判記錄,締約過程恥辱得令人發指

盡管國内反對簽約的抗議十分強烈,群情激憤,但清朝政府已下定決心屈服。

4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中日講和條約》上簽字,通常稱為“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主要内容有: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附屬各島嶼給日本;向日本賠款庫平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船可沿内河駛入以上各口,搭客載貨,等等。

不久,因俄、德、法三國幹涉,日本不得不取消割取遼東半島一款,但又增加中國賠款庫平銀3000萬兩。

馬關條約談判記錄,締約過程恥辱得令人發指

親身經曆這場事變的吳玉章在回憶錄中沉痛地寫道:

“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隻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我還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經痛哭不止……我們當時悲痛之深,實非言語所能表述。”

甲午戰争失敗後,中國面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是空前的,而且是全面的。

從政治上說,甲午戰争颠覆了國人對清政府統治的合法性的認同,清政府治下的中國迅速淪落至被列強瓜分的境地,其統治根基進一步動搖。

嚴複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大抵東方變局不出數年之中。” “敵無日不可以來,國無日不可以亡”,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年,嚴複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救亡決論》,第一次響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這時起的近半個世紀内,“救亡”成為所有愛國者心目中最緊迫、最關注的中心問題,一切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問題來重新考慮。

從經濟上說,甲午戰前,清政府的财政雖已日益困窘,但經過多方搜羅後還能勉強保持收支平衡,大體每年都在白銀8000萬兩上下。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向日本賠款20000萬兩,以後為了贖回遼東半島又增加3000萬兩,還加上因分期繳付所需的利息,相當于整整三年全國的财政收入。這樣一來,清朝原已捉襟見肘的财政再也無法收拾。

它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依賴,隻能大量舉借外債來支付賠款。這便成為列強借以在華争奪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發端。另一個是使清政府加緊對國内人民的搜刮,實行竭澤而漁的掠奪。各級官吏還要層層中飽。

人們越來越活不下去,到處充滿着失望、不滿和憤怒。國内的社會沖突急遽激化。

馬關條約談判記錄,締約過程恥辱得令人發指

從軍事上說,甲午戰前30年間用來支撐清朝統治并保衛國家的主要武力,是李鴻章一手訓練的淮軍和北洋海軍。甲午戰争中,少數愛國将領和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整個戰争一敗塗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戰後,清政府派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但難以立見成效。這就使清朝的軍事統治出現一個短期内無法填補的實力真空。義和團運動是以能在華北迅速興起,清政府束手無策,進退兩難,同這種特定的曆史背景直接有關。

如果用短近的眼光來看,甲午戰争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進而揭開中國近代曆史上新的一頁。

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