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五千年的“天下文明”中找到“中國邏輯”

今年夏天,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進階官員來北京參加一個學術論壇,他很想借這個機會加深對中國的了解,于是,在論壇内外他試圖尋找一本适合于他這類讀者的“中國學者寫的關于中國的書”,結果是未能找到,令他很失望。

當然并非真的沒有這類書,中國學者寫的關于中國的書汗牛充棟,但為什麼外國人找書的努力會無果而終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進入英文圖書市場的中文圖書相對非常少,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将“關于中國”這個大題目整體裝進一本中等篇幅而且簡明扼要的圖書裡,讓讀者花很短的時間即可建立起一個總括的、概要的了解架構,通過這個架構再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逐漸深入到其它各個方面……能夠起到這個作用的圖書,特别是中國學者寫的這一類的書,确實也非常少。

中國太大,曆史太長,“關于中國”可以是關于中國曆史、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也可以是關于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中國軍事、中國科技、中國外交等等,用20-30萬字的篇幅來寫任何一個方面,也都隻能是入門;是以,當試圖用這樣一個中等篇幅直接觸及“關于中國”這個宏大題目而不僅僅是“中國曆史”或“中國經濟”時,就不能停留在千頭萬緒、涉及方方面面的表層,必須盡可能深地進入到問題的核心部分,圍繞最為本質的少數幾個問題進行論述。

于是,以觀察者網“70年對話5000年”系列文章為基礎,經過長達4個多月的撰寫和4個多月的編輯,這本由中國出版界百年老店——中華書局出版的、總計265千字的《天下中華——廣土巨族與定居文明》一書,終于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星期面世了。

定稿之後,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先生說:若用一句話概括,這本書講的是“中國邏輯”。

一語中的,一錘定音。一個特殊的文明,特殊的國家,自然有其特殊的一套邏輯,非如此不足以解釋其獨一無二的延續性、成長性和新的複興。而此書的編寫,也的确采取了一種典型的理論建構方式——從少數幾個基本概念和各個基本概念之間的基本關系出發,通過邏輯推導,建構起一套能夠對中華文明的曆史運動進行概要解釋的理論架構。隻要這個理論架構實作了邏輯自洽,那麼就相當于是一個理論化的“中國邏輯”,對于一個内在于中華文明數千年曆史運動中獨特邏輯的理論表達。

當然,理論和邏輯是放在關于文明、關于國家的曆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論述的,此書通過有亮度的曆史叙述、有寬度的文明對比和有深度的現實透視大大豐富了整個畫面的色彩,兼顧了理論性和可讀性兩方面,再經過中華書局優秀編輯們長達數月的精雕細琢,終于打造成了一本适合于各類人士閱讀的“中國學者寫的關于中國的書”。

全書内容梗概

第一章講“廣土巨族”。

首先定義了定居與遊居、文明與野蠻、秩序與運動、共生與競争、天下與列國等對偶形式的基本概念,以此作為後續各章的理論分析工具。接下來解釋了中國人基于得天獨厚自然地理環境的“廣土”,和中國人通過長期的、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形成的巨族,合并成為作為中華文明獨特性之一的廣土巨族。在本書的概念體系中,廣土巨族是中華文明的空間特征,延續至今是中華文明的時間特征,而在這兩個特征背後更為本質的屬性,則是天下型定居文明。在第一章的最後,本書詳細解釋了何為定居文明以及定居文明的特性有哪些。

第二章講天下型定居文明。

天下型定居文明的形成,根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文明叢體”,這一點已經得到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和遺傳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證明。以中原為中心的天下型定居文明,就是通過定居文明圈的不斷擴大以及對周圍遊居文明的不斷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一部中華古文明曆史,就是天下型定居文明的建構和形成曆史。天下型定居文明形成之後,即出現了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差別于其他類型文明的獨特性,例如二進制社會、基本經濟區和天下型經濟體。從此之後,定居文明與遊居文明泾渭分明,各自發展出國家形态後,分别演變成為“居國”和“行國”兩種國家。

講文明的成長

三章。

從多元一體的“文明叢體”,經過邦國到王國的演化,終于在周朝時實作了第一次大一統。周朝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政策是定居文明的一次規模空前的開疆擴土行動,其“協和萬邦”、“德治天下”的政治政策則是一個具有世界政治史意義的制度創立,由此奠定了天下國家的基礎。随着周道衰廢、禮崩樂壞,諸子百家應運而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天下秩序的第一次解體。

在五千年的“天下文明”中找到“中國邏輯”

春秋戰國時期包括了列國的兼并集中、蠻夷戎狄的種族融合以及定居農耕社會範圍的擴大三大曆史運動,為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的建立是一場反貴族封建專制的革命,從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現代政治制度的國家;漢朝的建立則标志着下層社會的崛起,開創了下層社會建國的先例。

第四章講文明的鍛造。

随着大規模領土國家的出現,直到天下國家的建立,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郡縣制和封建制兩種政治制度的選擇就成為了一個難題。秦朝罷侯置守,分天下為數十個郡縣;但此後的曆史上,封建制又定期複辟回潮。圍繞着兩者何者為優何者為劣,士大夫們争論了兩千年,較著名的有柳宗元的公天下說和顧炎武的寓封建于郡縣說。

同時,天下國家官僚士大夫的平天下事業與民間商賈集團追逐利益的商業也構成了一對博弈;雖然在短時期内兩者會發生對抗,出現事業碾壓商業的情況,但在長時段曆史中看,兩者卻相輔相成、互有支援。特别是當國家的事業當中包括了促進商業發展時,天下國家與天下型經濟體目标一緻,國家經濟會出現騰飛。

第三對沖突是打天下與坐天下,天下型定居文明本身決定了打天下之後必須轉為坐天下,而且守成比草創更為困難。曆史上最成功的坐天下範例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從打天下到坐天下幅度最大的轉型是忽必烈建立元朝。

第五章講文明的沖撞。

自16世紀開始,中華文明開始與西方文明相遇,與中原和草原之間長達數千年的沖撞、共生與融合不同,中原與海洋之間沖撞從一開始就具有兩種“天下”相遇的性質;而且相遇之後不久,就出現了學術界所說的東西方發展的“大分流”。海上民族作為遊居社會的一種,以海洋為天下,從早年的地中海,到近代以來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最後通過大航海創造出一個統一的全球海洋。

在五千年的“天下文明”中找到“中國邏輯”

東西方兩種“天下”、兩種文明、兩種“霸政”曆史,最本質的差别可以歸結為秩序主義與運動主義的差别。西方文明的三次“深呼吸”——蠻族入侵羅馬帝國、十字軍東征、大航海——都是典型的運動主義的;而現代科學的發現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歸根結底,也無不是運動主義的産物。

第六章講文明的維新。

首先探讨英國和歐洲工業革命的成功和工業資本主義的本質,然後解釋中國工業革命長期的不成功以及農業社會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在西方運動主義的強力沖擊下,中國上層社會所堅守的秩序主義陷入全面崩潰的危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下層社會的運動主義,一個窮人版的現代化方案,在傳入中國之後越過了上層社會直接進入了下層社會,與中國下層社會固有的運動主義發生了結合,直接促成了以“革命化的農民”為主體的下層社會建國。

建國後70年的當代中國,仍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仍保持在中華5000年大曆史的延長線上;“中國奇迹”的發生本質上就是廣土巨族規模的現代國家成功實作了工業化和現代化,而高速經濟增長正是天下型經濟體在享有了和平環境和政治穩定兩大外部條件下固有潛力的充分釋放。差別于流行的“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論”和“工業革命論”等關于“中國奇迹”的解釋理論,本書提出“文明複興論”,并創造出廣土巨族與天下型定居文明、天下國家與天下型經濟體、草原遊居文明與海洋遊居文明、秩序主義與運動主義等概念工具,據此建構了一個相對完整并具有一定解釋力的理論體系,揭示了内在于中華文明數千年曆史運動中的“中國邏輯”。

後記

此書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而寫,作為70年當代中國與5000年曆史中國的一個對話,是以,雖然本人對全書的所有内容負責,但這本書卻屬于這個時代。

它的誕生離不開觀察者網這個自創辦以來始終高揚“中國關懷,全球視野”的旗幟且影響力呈跨越式增長的新媒體。網站每日每時生産的大量新聞和評論産品,以及網站觀察員和衆多網友每日每時在評論區裡的精彩發言,最真切地反映着時代的風貌和思潮的變化。那些針對“70年對話5000年”系列文章提出的中肯的批評和有價值的建議,一直都在推動本書理論的建構和内容的完善。

它的誕生也離不開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在這個自成立以來始終立場鮮明、充滿活力且人才荟萃的機構裡,學術一直不離時代的腳步。作為唯一冠以“中國研究院”之名的智庫,其創立宗旨中天然内含了“中國學者寫的關于中國的書”這個時代要求。

而中華書局這個有着百餘年曆史的著名出版機構,在“70年對話5000年”系列文章剛剛連載不久便當機立斷決定要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主題圖書”名義下出版此書,并投入資源進行專業的編輯,則是将此書一舉推上時代潮頭的決定性的行動。

之是以這幾個方面的力量能夠不約而同地彙聚在一起,能夠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此書的撰寫、修訂和編輯,歸根結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誕辰這個偉大時刻。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巨大成功帶來的曆史高度,也就難有文明對話和曆史對話所必需的自信和從容,當然也就難有撰寫、修訂和編輯此書過程中所必需的各方同心同德、目标一緻。

此書寫給所有緻力于認識并了解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讀者們,希望讀者們讀過之後能夠了解為什麼說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以及為什麼這一偉大文明的複興不可阻擋。

希望曆史會記住,這樣的一本書,和它所屬于的這一個時代,同樣精彩。

在五千年的“天下文明”中找到“中國邏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