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一九四四年,世界反法西斯戰争進入到末期,日本和德國在戰争中的頹勢盡顯,敗亡已成定局。此前美國在太平洋上全殲日本海軍的主力,經此一役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日本迫切需要開辟一條新的交通線,用以維持自身戰争的需要。

由此,日軍發動了打通平漢、粵漢、湘桂、桂黔線,連通越南, 建立所謂“大東亞交通線”的“一号作戰計劃”,長沙和衡陽先後被日軍攻破,日軍的下一個目标直指廣西的省會桂林。

桂林保衛戰這種背景下爆發了,雖然戰争的最終結果以中國軍隊的慘敗而告終,但是日軍在這場戰争中也傷亡慘重,成為諸多日本士兵心中揮不去的夢魇。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戰争前夕,保衛桂林力量幾經調整,削弱到無望守衛的程度

桂林保衛戰原定計劃是死守桂林三個月,但事實是守軍拼盡全力才守得桂林半月時間,那麼是否對中方軍隊戰鬥力有誇大嫌疑呢?如果具體了解到桂林守備力量的變化,相信我們便不會再對守軍戰鬥力存在任何疑問了。

原定桂林的守備軍隊是第十六集團軍主力第三十一軍軍部及其一三一師和一八八師、第四十六軍軍部及其一七五師和一七零師,這樣的軍隊部署再加上中央軍九十三軍在全縣布防,即使中日軍隊戰鬥力差别極大,想必也不會落得隻守衛桂林半月的戰績。

但蔣介石不忍心消耗自己的嫡系部隊實力,中央軍入桂參戰是想都不用想了。即使中央軍不參戰,僅憑桂系實力也不至于淪落到抵抗日軍半月。但是人心是複雜的,白崇禧一看老蔣決心消耗桂系軍隊實力,自然也打起了儲存桂系精銳的算盤。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于是乎,守衛桂林的力量幾經變化後變成了一三一師和一七零師,這兩個師都是桂系戰鬥序列中較弱的師,再結合國軍部隊缺員現象普遍,這兩個師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作為對比的日本直接參與進攻桂林的軍隊是三個完整師團以及一個聯隊,倘若是滿員配置,日軍的進攻部隊應當是53000人左右,這樣的軍隊曾經十幾萬國軍部隊都守不住,更何況是桂林的兩個弱師。

就連桂林守備司令韋雲淞都對這場戰役持悲觀态度,戰争還未開始就在謀劃突圍方案,進行各種探路準備。要知道韋雲淞當年可是一個強硬的人,吃黑豆充饑都拼命守衛城池,最終赢得了勝利。連這樣的人都未戰先怯,可見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有多懸殊。

但是戰鬥打響之後,就是這兩個弱師讓幾萬日軍大吃一驚,甚至在獲勝後都不敢再次回憶這場戰争。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戰争進行時:武器差、人員不整,卻給日軍當頭一棒

日軍在初期完成火力偵察以及試探性攻擊後,于十一月一日發起了全面攻城。貓兒山、屏風山等地成為日軍進攻的第一選擇,雖然我守軍缺乏重型武器,但還是憑借着有限的火炮給予日軍重大殺傷。

四日貓兒山、屏風山陣地相繼落入敵手,普陀山、月牙山成為我守軍繼續抵抗的場所。在此期間關于兩山陣地幾經易手,中日雙方在此留下多具屍體,戰況之慘烈一時無兩。七日,我守軍力量被削弱至一個極度危險的境地,再加之無後續增援部隊,守軍被迫放棄普陀山、月牙山陣地,撤入七星岩繼續進行抵抗。

在城東發生激戰的同時,北門車站、甲山、德智中學、将軍橋等地也激戰正酣,雖然守軍給予入侵日軍以重大殺傷,但是由于武器以及人員的匮乏,激戰的陣地最終都被日軍攻陷。

韋雲淞雖然對桂林保衛戰的前景不看好,但是畢竟曾經是一位強硬的将軍,連夜派兵奪回橋頭堡和沿江陣地。但是由于未肅清入侵之敵,留下了重大的隐患。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激戰至十一月十日,守軍通訊全部中斷,日軍即将全面攻入城内,守軍有着全軍覆沒的威脅。值此境地下,守軍既得不到有效支援,又不能擊退入侵之敵,無可奈何之下,韋雲淞做出撤退的決定。

但不是所有的部隊都選擇退出戰鬥,仍然有相當數量的部隊留下來同日軍繼續進行戰鬥,至拂曉時分桂林城正式落入日軍手中。

依結果來看,桂林保衛戰無疑是一場失敗的戰役,但在民族氣節而言,桂林保衛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節,讓世人知道中華民族是永遠不可能被征服的。

據統計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戰役中陣亡5665人,被俘13151人,其中被俘人員中大部分是被日軍毒氣毒暈,無力進行反抗才導緻被俘。于此相對應的是日軍在桂林丢下幾千具屍體,不然桂林保衛戰何以成為諸多日本士兵口中最為殘酷的戰役。

敵我力量懸殊、蔣介石與桂系的沖突,亦或是桂系圖求自保導緻桂林保衛戰失敗?

作為一個事後諸葛亮而言,桂林保衛戰中敵我力量本就是懸殊的,國軍不可能憑借兩個弱師擊退來犯日軍的。

對比一下衡陽保衛戰,在衡陽堅守的好歹是中央軍王牌之一的第十軍,武器雖然與日本人存在差距,但無疑比桂系部隊中較差部隊要好上很多。在桂林保衛戰中參戰的民團中甚至還存在很多老人,這在無形中又增加了抵禦的難度。

再來看一下日軍進攻桂林的部隊,第58師團,第40師團,第37師團以及第34師團218步兵聯隊,這樣三個師團再加上一個聯隊總計53000人的配置直接進攻桂林。并且日軍還為進攻桂林準備了幾百輛坦克和幾十架飛機,作為對比的是國軍隻有22門火炮。

桂林保衛戰:守城中國軍隊實力不濟卻為何還能打的讓日軍印象深刻?

桂林保衛戰雖給予日軍重大殺傷,但是桂林保衛戰的确是一場實力完全不成對比的戰役,我們雖然為結果而歎息,但是其中的差距也是必須承認的。

那麼桂系守衛桂林的力量為何如此薄弱,這其中離不開蔣介石與桂系的沖突。在進行全民族抗戰以後,全國的軍閥勢力明面上接受蔣介石的上司,但事實上兩者仍存在一定的敵對關系。

既能有效殺傷日軍,又能削弱軍閥勢力無疑是蔣介石打的如意算盤。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努力避免自己的嫡系中央軍參戰,以免造成損耗,全面以桂系軍隊來消耗日軍實力。但是桂系的白崇禧之流自然也不是傻子,不會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精銳白白消耗。

于是乎,桂系中的精銳被調出桂林城去,隻留下老弱病殘進行抵禦日軍,桂林守備的力量被空前削弱。在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盡情鄙夷國軍的上層,但是國軍的中下層為了這場戰役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在有限的武器和有限的人員下,給予了日軍最大程度的殺傷。

桂林保衛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我們以結果來論桂林保衛戰無疑是有失偏頗的。在桂林保衛戰中湧現的是一張張愛國的面孔,為國家抛頭顱灑熱血,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築成一道抵禦外辱的城牆。在現今欣賞桂林山水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為保衛這塊美麗的土地而犧牲的将士,他們值得所有中華兒女去銘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