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作者:黛珂,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在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中,陸遊很謙虛地說了一句:“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

尤袤的文集被一場大火燒了,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範成大厭棄做官,過着安逸富裕的隐居生活,寫詩不過是情調而已。陸遊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儲存下來的作品達九千三百多首,蔚為大觀。而與他們三人同是好友的楊萬裡,一生作詩兩萬多首,流傳下來的卻不過四千二百餘首。

兄弟幾人中,陸遊唯推崇楊萬裡為詩壇盟主。姜特立也稱他: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而嚴羽則在《滄浪詩話》中明确提出,若論詩詞的創造性,楊萬裡是位居“四大詩人”之首的。

那麼,這個寫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楊萬裡,又是如何成為一代“詩體”的開創者、甚至超過陸遊的呢?用心地走近,便能領會他那别具一格的詩歌技藝。

1

建炎元年(公元1127),南宋曆史開篇的這年,楊萬裡誕生于江西吉水縣南溪村。這個村子很有詩意,也叫湴塘。

楊萬裡的父親楊芾此時已經三十二歲,是一個典型的窮酸秀才。因為窮,是以晚婚晚育。同樣的,楊萬裡在成年後也窮得叮當響。他隻有先考中進士,才能找到媳婦。而那時已經快三十歲了。

而說到他的名字“萬裡”,自然指的就是“鵬程萬裡”了。父親後來又為他取字“廷秀”,看來早早就将兒子的人生目标寄托于科場中了。

楊芾生活非常窮困,憑借一點兒學術充當私塾先生。但每逢手中有一點錢,除了生活必須品外,其餘的都用來買書。以至于十年間便藏書數千卷。楊萬裡後來不了解尤袤為什麼喜歡抄書,可能就是在父親的關照下,使他免于遭受宋濂那樣的借書經曆吧。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四五歲小楊對讀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幾年後,母親不幸去世,小萬裡跟随父親開始了遊學生涯。又過了幾年,長到十四五,老爹覺得火候差不多了,給他請了一位正式先生,乃是當時吉水縣的名儒高守道。後來楊萬裡在《雨夜》一詩中回憶道:

憶年十四五,讀書松下齋。

寒夜耿難曉,孤吟悄無侪。

蟲語一燈寂,鬼啼萬山哀。

雨聲正如此,壯心滴不灰。

一個人讀書沒有書友,甚至感到有些許恐懼。但是在這夜晚嘀嗒的雨聲中,這顆心永遠不會灰暗。在高老師門下學習三年,又被父親送到了安福縣王廷珪家。王老師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厭倦做官,卻鑽研學術,造詣精深。

王老師給他推薦歐陽修、曾鞏等人的文章,以及二程的理學著述。雖然彼時有着所謂的“學禁”之說,但王老師這種欣然推薦好書的做法,毫無疑問是卓有成效的。

幾年後,王老師對楊萬裡說:“我不喜歡做官,是以在為官之學上不能給你什麼幫助,你要向其他老師學習,這樣以後在官場才能遊刃有餘。”說罷就把他推薦給了青年學者劉廷直。劉廷直是胡铨的學生,這又為他後來受教于胡铨做下了鋪墊。

楊萬裡在劉廷直身邊學習的還是理學。不久,又向劉老師同歲的劉安世學習。經過這三位老師的輪番教學,楊萬裡的水準蹭蹭往上漲。二十出頭,已經将古往今來的經典之作,研讀精細,熟記于心。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紹興二十年(1150年),楊萬裡和族叔楊輔世一同參加鄉試,一同考中。次年,因又在禮部考試中落榜,回鄉繼續蟄伏。而在落第後的這段時間,他又拜劉才邵為師,學習科舉考試的答卷方式。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在紹興二十四年的科舉中,楊萬裡叔侄二人一同名登桂榜。一同考中的還有範成大。陸遊因在試卷中觸犯秦桧,而被除名。不過,著名愛國詞人張孝祥卻拔得頭籌,堪稱一大美談。

2

好不容易考中進士,卻因為沒有空位而要回家“待次”。楊萬裡就在待次期間娶了媳婦。他這老婆名叫羅旭,能夠有名有姓,在當時未必是大家閨秀,但一定有幾分能耐的。她的“能耐”除了知書達禮,還表現在為丈夫規避風險、将家庭管得井井有條上。

紹興二十六年,楊萬裡帶着家人來到贛州任司戶參軍。初來乍到,就與通判黃金發産生了沖突。黃通判意圖拉攏不成,惱羞成怒,交給楊萬裡催收任務。楊萬裡以未到收稅時間為由,忿然推辭,二人立馬鬧掰。楊萬裡帽子一丢就要走人。

回到家後,将此事禀告老父。楊芾聽後差點沒氣吐血,從廚房抄起一根燒火棍,對着兒子的屁股就一頓噼裡啪啦。羅旭看見公公發這麼大火,也不敢上前阻攔,癱坐在一旁瑟瑟發抖。老父破口大罵:“你是豬腦子嗎?我們家走到今天多麼不容易!你撒手不幹,不僅對不起國家,還想把家人餓死嗎?”

楊家此時确實隻能依賴兒子這點工資了。楊萬裡做不起李白那“安能屈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潇灑,也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現實。父親罵完已氣暈過去。夫妻倆連忙搶救。待老爹醒來時,楊萬裡舉掌發誓:以後絕再不做這種忘卻國家、抛棄家人之事!

于是,親自去找太守認錯,又向通判賠禮。上級上司念他積極認錯,态度誠懇,更重要的是,太守與時任吏部尚書的劉才邵相識。看在老師的面子上,原諒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楊萬裡為了家人的生計,不得不學着與官場中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次年,夫人羅旭為他生下兒子,取名長儒。三年任滿後,楊萬裡攜家帶口回到老家修葺故所,建起了新房。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3

要說楊萬裡真正開始創新詩歌體裁,還是從零陵縣丞任上開始。零陵,這是柳宗元的精神寶地,也是楊萬裡的求學之路。楊萬裡來此之前,一直學習黃庭堅等人上司的江西詩派。沒辦法,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養一方人。楊萬裡沒道理不受同省前輩詩人的影響。

來到零陵後,他結識了張栻。張栻除了是抗金名相張浚的兒子,還有一首著名的《立春偶成》。詩雲: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這天,在張栻府中做客,楊萬裡見到一位叫劉子駒的“流浪漢”。劉子駒曾經也做過官,後來因與上級發生沖突,一怒之下棄官而走。結果,窮得連粥也喝不上,夜晚則孤單地睡在祖先的墳地旁。張浚聽後萬分敬佩,不僅給他提供住所,還推薦他再度入官。

楊萬裡早就聽張栻說此人水準很高,于是拿出自己的詩集請他點評。沒想到劉先生直截了當地說:“你這都是翻修前人之作,沒什麼大意思。”楊萬裡細細聽他分析,隻覺得“為賦新詞強說愁”當真沒什麼意義。劉先生舉了個韓愈當年的例子。話說韓愈在古文運動時,有天翻看自己以前科考時的文章,頓覺非常慚愧。于是給朋友寫信說:我好像是取寵觀衆的優伶,一連數月心情不能平複。

楊萬裡越想越氣,覺得自己和韓愈當年沒什麼差別,于是一把火将往日之作全部燒掉。這與蘇洵的脾氣可以參照對比。楊萬裡回想黃庭堅曾說過的那句“随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念叨着:黃老師可以做的,難道我就不可以嗎?隻有脫離窠臼,不落言筌,才能打開自己的一片天地!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于是,他開始走進自然,并愛上了對瞬間景象的捕捉。這首小小的五律《自音聲岩泛小舟下高溪》就是代表。

晚日黃猶暖,寒江白更清。

遠山沖岸出,釣艇背人行。

舟穩何妨小,波恬爾許平。

大魚不相報,撥剌得吾驚。

看似有點王維當年一開始隐居山野之作,但重點落在快鏡頭的抓拍。魚撥剌之聲,自然不會太久。但是碰巧就被他看見了。這種細微的觀察,就是楊萬裡一開始的轉向。

而除了細節入微外,他寫詩也越來越趨向白話。此與之前的“句句有出處,字字用典故”截然不同。比如這首《迓新守值雨》:

春雨不大又不晴,隻與行人禁送迎。

小溪綠漲竟何曾,官路黃泥滑不勝。

今年送迎乃爾苦,去年送迎正如許。

風嚴火滅未五更,暗行十裡雞三鳴。

行路最難仍最惡,平生曆盡今更覺。

前人失腳後人笑,後人失腳那可料。

不得不說,在下平生最喜歡讀的,正是這種簡明如話卻又富含哲理的小詩。沒有李白《行路難》那樣大氣磅礴,卻自由一股自由通透在裡面。楊萬裡仕途厭倦,又不得不繼續工作。是以,唯有通過詩歌,才能安放下那顆不入俗流的心靈。

4

雖然一直在做官,但活得實在憋屈。楊萬裡所寫的《千慮策》,孝宗置若罔聞。當然,不理會就對了。對于這種内心怯弱的皇帝來說,一場戰争的失敗已經完全吓破了他的膽子。從此,再也不敢主張北伐。

零陵縣丞任滿後,楊萬裡匆匆趕回老家。這時候其父已經病得不行了。服喪兩年三個月後,一時又沒有空職,是以隻能接着待次。到乾道五年(1169年),四十三歲的楊萬裡在陳俊卿、虞允文的推薦下,才得到了奉新知縣這個差使。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楊萬裡擔任後,又要解決催科這一難題。因為已經掌握為官之道,很快就做出成績。于是,又受到宰相舉薦,到臨安擔任國子監博士。在朝中逗留幾年間,深感皇帝的昏庸無能,楊萬裡請求外任,去漳州做太守。後在周必大的推薦下,又改任常州。此時常州太守尚未任滿。是以上崗之前,他又回到老家閑居。也就在這一時期,寫出了那首家喻戶曉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泉眼無聲,卻憐惜着涓涓細流。這正是無聲的愛啊。大樹因為疼愛小泉,在晴朗的天氣将陰涼投射于水面上,這是為了防止它“蒸發”啊。那小小的荷葉剛露出尖尖之角,這時,忽然有一隻蜻蜓停在上面。如果是用照相機拍攝,你最關注的角度是什麼?肯定是蜻蜓。是以,因為有了這一生命元素,一切就有了動态,一切就都靈活起來。

淳熙四年(1177年),楊萬裡赴常州上任,在此期間,由師法前人徹底轉為師法自然。他在一首《迓使客夜歸》中說:

起視青天分外青,滿天一點更無星。

忽驚平地化成水,乃是月華光滿庭。

筆下何知有前輩,醉中未肯赦空瓶。

兒曹夜誦何書冊,也遣先生細細聽。

學了這麼多年詩,現在已經完全不知道前輩的存在了。這好不好?當然意義非凡。因為對于五十一歲、又有着足夠人生閱曆的楊萬裡來說,隻有打破了這一重,才有可能成為一代宗師。而在此後,他的詩将變得更有情趣。

5

常州任滿後,楊萬裡又到廣東擔了一任常平鹽茶,後又提點刑獄,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除此之外,還平定了梅州、潮州匪患。孝宗給他贈送了四個大字:秀才知兵。特意賜他為直秘書閣帖職,雖無實權,卻結識了一位朋友,這人就是林子方。當時林子方也在秘書省任職,而且和楊萬裡的交情還很不錯。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淳熙十四年(1187年),楊萬裡編《朝天集》時,收錄了兩首《曉出近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有人說它是描寫景色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重點是落在“别樣”兩個字上。這不僅是說此時的荷花之貌是春、秋、冬三季節所看不到的,而且還突出了“送别”兩個字。因為送别,因為情深意切,是以荷花才顯得格外鮮豔啊!

而第二首則點明時間,乍看有一種“曉風殘月”之感。但是走着走着,漫步在紅香滿地的清涼世界中,一切就突然變得浪漫了。夏日趕路,當然要起早呀,是以這淡淡涼意,恰恰助長了趕路的動力。縱觀兩首詩,沒有一絲的離愁别緒,有的隻是歡欣惬意。當然,也與林子方此行乃是升遷而非貶谪有關。是以,友人高興,詩人也高興。

而說到旅途所見,經典的除了“一山放過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還有《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幾乎成了兒童三月的專屬。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多麼天真爛漫的情節啊,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有着相似的輕快與自在。這樣無比自然的小事,用陸遊的話來說,就是“妙手偶得之”。楊萬裡的妙手偶得,已經變成了尋常之态。

6

楊萬裡一生為了生計無奈做官,頻繁的待次成了他創作的最佳時機。隐居田園的時候,他的作品在世俗的眼中也許不受待見,但卻“自是花中第一流”。

楊萬裡:快鏡頭寫實,帶你領會不一樣的“誠齋體”

夏日午睡,起來後懶洋洋的,無所事事。于是,幹脆打趣起孩童來。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這兩首《閑居初夏午睡起》,是農家生活的真實寫照。當年,我也就是因為這兩首詩,而徹底迷上了楊萬裡。這種意境不須用典,也不須刻意而為,甚至隻需用一架照相機,按下快門,就能拍攝下瞬間的精彩。可惜,楊萬裡那個時代并沒有照相機,是以他的詩,就充當了将瞬間化為永恒的機器。

淳熙十六年(1189),趙惇繼位,想提拔一下曾經教導過他的這位老師。但楊萬裡隻是“叮囑”他不要違拗孝宗,至于升官,已經完全厭倦。也許,他知道這位“學生”也是個糊塗之人,是以再次萌生了歸隐林泉的想法。可是不被允許。緊接着,他又做了人生最無奈之舉——對金使迎來送往。楊萬裡作為堅實的主戰派一員,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恥辱之至。于是在舟過常州時自歎:

淮浦回春舫,荊溪又早炊。

向來迎客處,還似迓侬時。

父老今餘幾,山川别後奇。

舊遊休再至,再至隻成悲。

——《再過常州》

這種恥辱,導緻他對過往之地産生了厭惡,以後絕也不會來第三次了。

紹熙三年(1192年),楊萬裡被派往江南發行鐵錢會子。親往調查後,發現此舉害民,請求罷行。光宗不為所動。楊萬裡多次抗命,最終皇帝下旨廢除。又讓老師入朝為官。楊萬裡未接聖旨,直接辭職離去,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明志。

皇帝又給楊老師寫信說:“我以前跟您學習,情深意切。後來招您回朝,确實是想重用的,結果因為一些‘意外’(孝宗阻撓)沒有弄成。是以隻能給您安排一個肥差(常州)改善生活。現在您要歸隐,我已經為您想好了一個寶地,就去贛州吧。那兒離您老家近,可以告慰思鄉之情。隻是希望不要再提辭職之事了。”光宗這篇告詞可謂情真意切,誠摯挽救。楊萬裡覺得人生已到絕世之時,斷然離開了。

楊萬裡回到老家後,潛心研究《易經》,作了《易外傳》。臨終四年,他苦于淋疾,形容憔悴,卻依舊堅持寫詩。開禧元年(1205年),聽聞韓侂胄為了一己之私而興兵北伐時,楊萬裡不由悲憤痛苦,大罵奸賊,寫下了“八十四字”。次年便因病去世,沒有看見那兵敗屈辱的一面。

至此,這個有氣節的男人,終于完成了他艱苦奮鬥的一生。仕途難酬,幸有詩詞載道;人生不幸,誰雲過往雲煙?逝後二十九年,吉州太守劉炜叔出版了《誠齋文集》,從此漸受追捧。可見,真正好的作品,是要通過時間檢驗,方可以流傳後世,才可以終成不朽!

-作者-

孔堯。筆名黛珂。熱愛生命,熱愛文學,熱愛詩詞。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