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昨日,從江蘇省演藝集團驚聞噩耗,我國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首屆梅花獎得主張繼青在南京逝世。記者昨日深夜聯系上了單雯、孔愛萍兩位張繼青的學生,緻以深切悼念的同時,也從她們的回憶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張繼青的藝術成就之偉大,人格品質之高潔。

舞台,就是她發光的地方

“張老師在生活中是一個特别樸素的人,你根本想象不到那樣一個樸素的老太太,上了舞台會那麼的光彩照人。”江蘇昆劇院的青年演員單雯說到。單雯出身于京昆世家,1999年進入江蘇省戲曲學校,主工閨門旦和正旦。“張老師也算是從小看着我長大的了。首屆紅梅杯比賽的時候張老師也是評委,覺得我還不錯,後來2007年時首批昆曲傳承收徒,張老師就将我收入門下。”在單雯看來,舞台上和舞台下的張繼青極為不同,“她的舞台,她對于角色的塑造可以讓你忘卻在私底下她是多麼樸實的一個人。”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這一點孔愛萍也深有體會,孔愛萍主工閨門旦,如今是江蘇省昆劇院第三代演員中的佼佼者,18歲進入劇團後得到張繼青老師的指導,并在此後與張繼青老師保持着密切的師生聯系,“張老師在生活中特别淳樸,淳樸到你都不會知道她是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但是一上舞台、一進入角色,那光彩真的令人歎服。”孔愛萍回憶到,張繼青長期生活在江南地區,她的身上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細緻,“她平時的穿着一點兒也不華麗,但是都特别的幹淨,細緻,她所有的光彩都留給了舞台。”

在觀衆眼中,張繼青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南昆旦角,是戲曲界的冠上明珠,是昆曲藝術表演大家,在兩位學生的眼裡,張繼青老師的嚴謹和認真才是最令人難忘的品質。

嚴謹、認真,這是堅持一生的信念

當談及初次接受張繼青老師指導的時候,單雯和孔愛萍都表示,“張老師在教學中極其的認真。”孔愛萍回憶到,自己剛入團見到張老師時,内心非常緊張,“那時候孩子見老師,多少都是有點怕的。”劇團的教學與高校教學不同,并沒有固定的修業年限,而是更接近于傳統的師徒相傳模式,“我跟你學,那就是一輩子的學習。”孔愛萍說到。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張繼青與孔愛萍

單雯也表示,張繼青是所有閨門旦演員的學習對象,也是自己心中的偶像,能夠跟随張繼青學習是一件特别榮幸的事,“張老師在教學上是非常嚴格的,她不常表揚,而是會不斷指出你的不足。”對于這樣嚴格的教育,單雯甘之如饴,“對我來說,張老師教給我的不僅是戲曲表演,更重要的是為人的道理,就是要認認真真唱戲,你的技藝一定要拿的出手,這是最重要的。”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張繼青與單雯

觀衆們為台前娉娉婷婷的杜麗娘所陶醉,而不為觀衆所知的背景卻是讓孔愛萍最難以忘懷的回憶。“張老師在的背景室是非常安靜的,她一進入背景就是進入工作狀态,就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傾注到舞台表演上,這個時候不可以有任何外事來讓她分神。”在演出前,張繼青是向來謝絕所有媒體的采訪的,孔愛萍回憶,“我們有一種說法叫做前情入戲,過去老一輩的大家在演出前也是這樣,進了背景開始準備了就入了狀态,不願意叫人打擾,也不在乎有沒有宣傳,她的化妝間也不貼名字,演出前閉門謝客。舞台上的演出就是最好的宣傳,你舞台上技藝拿得出手,能夠獲得觀衆的認可,那勝過所有,正所謂戲比天大。”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那時的孔愛萍尚還是初出茅廬的昆曲演員,張繼青已經是享譽海内外的昆曲名家,她那時出演一些劇目的配角,和張繼青老師同處一個背景,“張老師戲服穿好後就不會再坐下來,妝扮好也不會再吃東西或者喝水。我們小輩在背景張老師也這樣要求我們,我們都會照做。這是戲曲演員的一種藝德,你要對得起為這出戲付出的所有人。”孔愛萍告訴記者,戲曲演員的服裝是有專門的人負責保管、熨燙,穿上身後若還是随意坐卧,衣服會皺了。化妝也是一樣,吃東西飲水可能會對戲服造成污損,口紅也會不再完整,“你要對得起你的觀衆,對得起那麼多從業人員。我跟随張老師那麼多年,她從來都是這樣堅持的,她的背景我真的一生難忘。”

那個在舞台上發光的老太太,走了

做藝術亦是做人,技藝的精益求精是一方面,為人是另一方面,孔愛萍将張繼青老師的為人概括為“做人低調,做事認真”,而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在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對孔愛萍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張老師身上,我學習到的、最深刻的就是守住内心,要守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浮華不過煙雲過眼,名利場上的衣香鬓影總比不過舞台上的刹那華光,為藝為人,守住本心并不容易,“什麼是大家,這就是了。”

斯人故去,佳音永存

“張繼青老師是我們昆曲界一個瑰寶,對于她的逝去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江蘇省昆劇院院長施夏明表示,依照家屬意願,張繼青老師治喪一切從簡。昨夜孔愛萍吊唁歸來,心情仍然非常沉痛,“我作為一個晚輩,我對張繼青老師真的就隻有敬仰,隻有傾慕之情,她是我們戲曲界中的瑰寶,是昆曲藝術的明珠。”

張繼青的《牡丹亭》曾經驚豔世界,在舞台上她的一颦一笑,一步一态都拿捏的恰到好處,從不炫耀自身功力,而隻為塑造人物角色服務,“我五點多吊唁出來,心裡還是挺難受的,過去的事情我都還曆曆在目。一個藝術家她要付出多少,做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觀衆這樣的認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張老師已經去了,我隻能說希望她能一路走好。”言及此孔愛萍也已聲有哽咽。雖然張繼青老師已經離去,但她所留下的璀璨藝術與做人做事的态度将會生生不息的綿延下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