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四弦琵琶的定調法在日本還一直保留着,但是中國卻沒有了。是以我們現在要研究這個琵琶譜的音高和旋律,基本上要靠日本樂律專家的研究了。

——葛曉音

我們知道,中國音樂傳統的調律法是用律管來調音律的,就是說音高是固定的。但是琵琶沒有一個固定的音高,它的音高是相對的,那怎麼樣來定調呢?日本保留下來的琵琶調旋法對我們研究唐代的琵琶調有很大的用處。上世紀初,我們從敦煌藏經洞裡面發現了一大批敦煌古卷,其中就有一批敦煌琵琶譜。是以這也已經成了當代國際音樂界研究的一個熱點。敦煌古卷中的這些譜子的符号跟日本留下來的古樂譜非常像,不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當時唐代所用的琵琶叫撥子琵琶,它有四根弦,四個柱,和我們現在用的琵琶不一樣。是以現在可以看到,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還有新疆的那個石窟裡面都有很多壁畫,石刻的圖裡面那個琵琶全都是四弦的,稱為四弦琵琶。其實唐代也有五根弦,五個柱子的琵琶,但是唐人不管它叫琵琶了,而是叫五弦。是以一般唐代說琵琶一定是指四弦琵琶。那麼四弦琵琶到底怎麼定調呢?它的定調法在日本還一直保留着,但是我們中國卻沒有了。是以我們現在要研究這個琵琶譜的音高和旋律,基本上要靠日本樂律專家的研究了。當時日本有一位音樂家叫尾張濱主,他也是在這個時期到唐朝學習的,糾正了日本所傳的很多唐樂舞的錯誤。據說他在113歲的時候還能夠像少年一樣翩翩起舞。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我之前講到的那個寫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圓仁法師回到日本以後,就成為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被封為大師的高僧,也就是慈覺大師。傳說他把尺八這種樂器帶到了日本,可惜的是尺八這種管樂器在唐代以後竟在中國失傳了。雖然明仁天皇以後再也沒有派遣唐使的記錄了,但是後世還是有一批新的唐樂出現,比如在公元921年的時候,日本宮廷演奏了一種以前從沒聽過的唐樂,而這些曲名在中國文獻上是可以見到的,應該是在承和(明仁天皇在位期間年号)以後傳過去的,可能主要是靠民間管道進行傳播的。實際上,承和年間,是日本官方最後一次大規模地派遣唐使了。後來唐朝發生了動亂,唐武宗時期,推行“滅佛”政策,當時的很多僧侶都遭了殃,是以當時的圓仁法師都幾乎回不了日本,他寫的那本書裡有相關記載。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那麼從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一些樂曲東傳的情況來看,唐樂傳到日本主要是在公元8世紀初到9世紀的一百五十多年間。據我統計,現在我國文獻中記載唐樂的數量,加起來大約是570首,不過這個數字不是很精确,因為裡邊有很多是名字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曲名。可是根據日本資料的記載,就是日本樂人在唐代學習的時候,他們知道的就已經有700種曲子了,傳到日本的有180種。不過各種資料記載的資料出入還是很大的,像《大日本史·禮樂志》裡邊記載的唐樂有161種,其中有87種是中國文獻裡沒有記載的。是以這87種裡邊有的可能是日本的仿唐樂,也有可能是曲名寫錯了,也有一些确實是中國文獻裡邊所沒有的。而剩下的這74種名字相同的曲子裡邊,也有很多是同名不同曲的。另外,日本還保留了一部分高麗樂,而這部分高麗樂裡有的也是我們的唐樂。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日本唐樂到現在還在上演,剛才我講的這70多種樂曲,其中有30多種還配有舞蹈,都是什麼人在表演呢?最主要的當然是日本宮内廳的雅樂部,另外還有全國的寺廟,宗教法人屬下的組織,同好會也有很多演奏雅樂的團隊。是以雅樂的傳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迹,它從平安朝,就相當于我們的晚唐時期,經過日本化的改革以後,由音樂家秘密傳承,是以一直儲存到現在。包括那些樂舞的基本動作、服飾、樂器、假面具,還有大量的古樂譜,樂器,以及各地寺院裡邊還有很多表演雅樂的資财賬,就是哪一年表演了什麼樂舞,哪個角色穿了什麼衣服、鞋襪等,都記錄得很清楚。這些資料都被儲存下來了,可以說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是以就被大家稱為“化石文化”。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資料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唐樂是非常珍貴的。

下面我們講第二個問題。日本唐樂能夠像化石那樣被儲存下來,這和日本雅樂的傳承方式是有關系的。下面我具體地說一下什麼是雅樂。雅樂這個概念其實本來是我們中國的,中國的雅樂主要指的是朝堂祭祀的音樂,也包括一部分在重大的場會儀式上所用的音樂。而日本的雅樂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廣的,它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自己的神樂、大歌、倭舞、東遊、久米歌等等,這些是和日本祭神、朝典有關系的古樂。第二部分是從上古到中古時期,傳到日本的北韓、中國、印度、西域的音樂,還有日本仿作的同類樂舞,這些主要是在朝廷的典禮或是宴會上演奏的。第三部分是平安朝以後流傳在日本上層貴族之間的一些俗謠,像催馬樂、朗詠之類的。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我們研究的主要是第二部分,因為第二部分的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唐代的樂舞。這些樂舞雖然已經過了千年,又經過了平安朝的音樂改制,逐漸日本化了,可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保留着原來的風貌。這就得力于他們儲存樂舞的制度及這種制度所造成的傳承方式。日本主要是靠兩個機構來儲存雅樂,一個叫做雅樂寮,這個雅樂寮是大寶時代(文武天皇時期的年号,公元701年至704年)設定的,它的職責就是在朝廷宴會、天皇出遊、祭祀、節會和佛會時表演節目。不過它在12世紀以後就逐漸衰落了。另外,當時日本朝廷還有模仿唐朝設定的内教坊,我們知道唐朝有外教坊和内教坊。内教坊是在宮廷内的教坊,外教坊是在宮廷以外的教坊。日本主要設定的是内教坊,舞蹈者都是女性。内教坊到公元12世紀以後,情況也不太清楚了。雅樂寮衰落以後,被取而代之的是衛府樂人。衛府就是在天皇左右的近衛府,他們原來主要是管儀仗、隸從,還有競賽、相撲、賽馬等這些東西。那麼往往比賽以後,就會有一些餘興表演的舞蹈。另外每月的1号、11号、16号、21号,是天皇在紫宸殿聽政的日子,衛府也要表演奏樂。到了11世紀以後,這些舞蹈家主要是由衛府的樂人來掌管了,樂人也是由衛府來供給的。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另外日本宮廷還有一個儲存雅樂的樂所,這個樂所是村上天皇在公元948年成立的。雅樂寮衰落以後,一些樂人就被招到樂所裡邊去,分為殿上和地下兩種,在紫宸殿上的樂人稱為“殿上人”,都是貴族,而地下樂人後來就成為了傳承隋唐樂舞最主要的一支力量。但是到了12世紀時,平時這些娛樂性的舞樂基本上都是以地下樂人為主。這些樂人世代相傳,不少家族就成了專業的樂家。古代的日本宮廷非常重視舞樂,是以這也是日本雅樂能夠比較完整地傳到今天的原因。

導師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北京大學博雅榮休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長期從事漢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擅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國名勝與曆史文化》《古詩藝術探微》《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葛曉音:隋唐樂舞的東渡和傳承——中國研究唐樂舞卻要靠日本?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