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諸葛亮并不缺糧,缺糧退軍不過是穩定士氣的一個借口,後李嚴為争權奪利,謊報缺糧,其實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從來沒有缺過糧。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北伐的難度系數倍增,一身是膽的趙子龍病逝了,曹魏也開始在西北地區嚴加防範,而且駐防的都是曹魏高品質的大才。

公元228年12月,諸葛亮率軍抵達陳倉,第二次北伐正式開始了。

諸葛亮此次的戰略目标:通過占領陳倉達到關中斷隴的目的。

陳倉城地勢險要,是關中和隴西之間的必經要道,隻要占領此處,必然可以實作戰略目标。

可是諸葛亮到達陳倉之後發現,陳倉城完全變了樣。

短短幾個月時間,陳倉城又被進一步加強了,而且守将是名将郝昭,在陳倉城被加強的同時,硬生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建了一座城池出來。

有二城相連,上城秦文公築,下城魏将郝昭築。

這就意味着本來隻需要打一遍的城池,現在需要打兩遍了,陳倉城本就險要難攻,如今更是“堅不可摧”了。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諸葛亮見到現在的陳倉城後,知道不能硬攻,派人在陣前說降郝昭,郝昭根本不聽勸,直接射箭驅逐說降的說客。

就這樣,諸葛亮幾萬大軍進攻最多不超過三千守軍的陳倉足足20多天,愣是沒打下來。

在諸葛亮進攻陳倉的時候,曹真派費要帶着援軍前來支援陳倉了。

而且曹睿也派張郃前來救援陳倉,已經在路上了。

諸葛亮最終退軍。

後人把此次退軍的原因歸結于缺糧。

原因如下:

1.在張郃救援陳倉前,曹睿問張郃,等你到了,諸葛亮不會已經攻下陳倉了吧?

張郃回答:我知道諸葛亮最多也就隻有十天的糧草,等我到了,諸葛亮都撤軍了,放心吧。

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2.《諸葛亮傳》中記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先說第一條,張郃稱諸葛亮隻有十日的軍糧。

糧草是軍事機密,這場戰争才剛剛開始沒多久,張郃都不在前線,他怎麼會知道諸葛亮沒糧呢?

這句話不過是寬慰曹睿罷了。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第二條,記載諸葛亮糧盡而還。

諸葛亮從陳倉城退軍之後,并沒有回蜀漢,而是走到半路去祁山道和陳氏一起打郭淮去了。

曆史上将陳式攻下武都陰平成為第三次北伐。

但時間上,第二次北伐和攻武都、陰平是一起結束的。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12月抵達陳倉,然後打了20多天,沒打下來。

晝夜相攻據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

這時候已經是229年1月份了,而陳式攻取武都、陰平是229年的春天。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古代劃分春季,是以立春(2月4日或2月5日)為春季開始。從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從陳倉撤軍,到陳式攻下武都、陰平,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如果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後,直接回漢中,然後知道陳式來北伐了,又趕過來,完全說不通,折騰着玩嗎?

而且諸葛亮根本不可能讓陳式單獨帶兵來北伐的,是以諸葛亮肯定不會是回到漢中後,又馬上出發來支援陳式。

肯定是半路上就和陳式會軍了,陳式攻打武都、陰平也是諸葛亮提前授意的。

是以諸葛亮不可能是因為沒糧從陳倉撤軍的,不讓去祁山道攻打武都、陰平的糧草哪來的?那時候可沒缺糧食。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糧草能運到祁山道,自然也能運到陳倉城。

是以,諸葛亮并不是缺糧,這隻不過是退兵的一個借口,用來穩住士氣。

第一次北伐失敗了,如今又攻不下陳倉城,曹魏援軍陸續來到,陳倉城更不可能攻下了,而且萬一被曹魏軍打敗,那麼以後就不要想着北伐了。

隻能宣稱,沒有備好糧草,現在糧草不夠了,不然曹魏肯定完蛋了,這不過是穩定士氣的手段罷了。

時間來到公元231年,諸葛亮大軍再次來到了祁山堡。

諸葛亮一生之中最大的對手司馬懿,也在這次北伐中和諸葛亮相遇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此次北伐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諸葛亮大軍傾斜。

司馬懿已經是強弩之末,最要緊的是上珪的麥子被諸葛亮割走,隴西的儲備糧草也用完了。

時宣王等糧草已盡。

司馬懿缺糧,要從關中運糧,成本也大大增加,如今司馬懿又新敗,士氣低落,正是好時機。

當勝利的天平傾斜之後,諸葛亮擔心自己這邊糧草運送不及時,開始派人問李嚴糧草問題。

現在我有三條計策,你看目前糧草可以支援我哪一種打法:

上計斷其後道;

中計與之持久;

下計還住黃土。

上中下三計,用糧需求不同,但諸葛亮這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謹慎,謀定而後動。

諸葛亮必然是算準蜀漢還有糧,但還是要确定一下,蜀漢軍糧支援哪一種打法最穩妥。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李嚴回消息了:糧草不夠了,别打了,回來吧。

諸葛亮無奈班師回朝。

諸葛亮回來之後,李嚴震驚地說到:糧草多着呢,你咋回來了呢?

亮承以退軍,平聞退軍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諸葛亮拿出了書信作為證據,最後李嚴認罪伏法。

劉備托孤大臣一共兩位,除諸葛亮外,另一個就是李嚴。

李嚴大機率是為了阻止諸葛亮進一步提高威望,到時,李嚴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如今諸葛亮無功而返,削弱了諸葛亮的威望,李嚴這個二号人物也更容易上位。

至于李嚴為何出此昏招,明明有書信往來,這個根本無法狡辯,我想應該是李嚴安排了人,準備了銷毀書信的證據,但沒成功。

是以,這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并不缺糧,隻是李嚴利欲熏心,争權奪利,讓諸葛亮缺糧罷了。

總結

秦國的蜀地不缺糧,諸葛亮同樣也不缺糧。

諸葛亮北伐隻有第二次和第四次記載因“缺糧”退兵,其餘幾次并未提及缺糧。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缺糧是諸葛亮久攻不下陳倉城,戰略目的已經不能達到,沒有留下的必要。

繼續僵持隻會造成變故,萬一蜀軍被曹魏軍打敗,蜀軍必定士氣低落。

即使蜀軍一直不敗,攻不下陳倉城,也等于失敗,蜀漢連續北伐皆因戰事失利,那麼從此以後諸葛亮不可能再率軍北伐了。

時期都沒了,還如何北伐?

缺糧不過是諸葛亮無奈退軍的借口,目的是穩定士氣而已。

第四次北伐所謂的缺糧,是李嚴為了争權奪利,目的是削弱諸葛亮的威望,讓自己這個蜀漢二号人物成功上位,以至錯失良機。

為何秦國占領蜀地後一點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北伐時卻總是缺糧?

六出祁山,諸葛亮缺糧,不過是《三國演義》為了增加戲劇性的描寫,實際上既無六出祁山,也無諸葛亮缺糧。

綜合來說,諸葛亮北伐戰争從來沒有缺過糧,所謂缺糧不過是無奈退軍,保留士氣的借口,再有就是小人作祟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