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近年來,學術界對金代貨币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随着金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國内外大量新的考古資料的出土,使我們感到前人所論的“金朝建國前夕沒有貨币”,尚處于“無市井城廊”,“市無錢,以物博易”的原始交換狀态,女真人是在“占領遼宋地區後”才開始使用“遼宋舊錢”等觀點是否完全正确,存在很多的疑問。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一、女真族開始了定居生活,農業生産逐漸發展起來

貨币是一個曆史的經濟範疇,它在商品交換中産生,并随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發展。任何社會的貨币經濟都是與當時生産發展水準及商品交換的發展程度相适應的。

女真族在商品交換活動中使用貨币,首先是女真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并非完全由于金朝在滅遼、北宋過程中,由于他們得到了大量的遼宋錢币,便由原來的“物物交換”一躍為使用遼宋舊錢的貨币經濟的。女真族同其他民族一樣,貨币的出現與使用,經曆了一個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

衆所周知,女真族是東北地區古老民族之一。在不同曆史時期曾以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名稱載入史冊。自周代起,即與中原王朝發生了朝貢關系,至金朝建立時,與中原王朝的交往已有近二千年的曆史。這個古老的民族曆盡滄桑,在曆史上先後附屬于高麗、渤海、契丹等東北地區少數族政權。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後,女真族由“東瀕海”的肅慎故地,随着渤海遺民的西移南遷而西移南遷,進入到海故地,即所謂白山、黑水之間。由于受到漢族、渤海、高麗等先進農業文化的影響,女真族開始了定居生活,農業生産逐漸發展起來。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二、女真族農業生産的發展,開始有了一些剩餘農産品

大約在10世紀中葉,遷居在“仆幹水之涯”的生女真完顔部在其始祖函普時代,某些“勤于耕種者,遂至巨富”。

10世紀末、11世紀初,完顔部又在其四代祖綏可率領下,西遷到海古、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緩可教人燒炭煉鐵,刳木為器,制造舟船,耕田樹藝,種植五谷,建造屋宇,結束了以往遷徙不定遊牧生活。

與此同時,生女真的其他部落也都定居下來。如《金史》中有孩懶水(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烏材答部,來流水(今拉林河)烏薩紮部……,說明他們不再遷徙不常,逐水草而居了。至金朝建立前夕,從“東海”之濱,到松嫩平原的白山黑水之間,布滿了女真人的村、寨組織,到處都留下了他們辛勤耕耘的遺迹。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由于鐵器的使用,農業生産有了進一步發展。農業與畜牧業并列為兩大經濟部門,受到部落首領的高度重視。景祖鳥古乃之妻昭肅皇後于“農月,視課耕耘刈獲,遠則乘馬,近則策杖,勤于事者勉之,晏出早休者訓勵之”,展現出一派農忙景象。

阿骨打胞弟斡帶有自家場圃。阿骨打曾在夢中見其場圃失火,“禾盡焚,不可撲滅”。在阿骨打稱帝的大典上,阿離合懣與宗輸獻上九件耕具,祝願君主“勿忘稼穑之艱難”。充分證明農業生産在女真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農業生産的發展,開始有了一些剩餘農産品,主要表現為女真人“釀米為酒”、“嗜酒”、“酗酒”、“酒行無算”。

在世祖劾裡缽時期已經出現了專供飲酒的場所“酒樓”。能用谷物造酒、飲酒已達到“酒行無算”的程度,說明農産品已有了相當多的剩餘,不能想象,連飯也吃不飽的情況下,會用谷物釀酒。盈歌為太師時(1094-1103),一位自完顔部回國的高麗醫生,因向國王報告了女真“兵益精,年谷豐稔”的情況,高麗王才決定遣使與女真通好,建立外交關系的。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三、畜收業、手工業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

女真族農業生産的發展,為畜收業、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

10世紀以後,高牧業生産依然是女真社會的重要經濟部門,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女真人養豬、牛、羊,更善于養馬。

女真人養豬,有着悠久的曆史。《後漢書》:挹婁“好養豕”。《舊唐書》中亦有黑水的富人養豬多至數百頭的記載。女真人多飼養白豬,食其肉,衣其皮。金太宗吳乞買時,曾規定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一帶)女真人每年向朝延貢豬二萬頭,至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才免除了這一規定。

女真人也養羊,在寒冷的冬季,婦女特别喜歡戴一頂羔皮帽。

牛是女真耕耘不可缺少的家畜。女真人猛安謀克土地的配置設定與占有形式是牛頭地,亦稱牛具稅地。即按耕牛、人口數量分土地、稅。這足以說明牛的詞養在女真族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了。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養馬是女真高牧業生産之大宗。女真地區盛産名馬。馬與女真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十分密切。馬是女真人财富的象征,是向遼朝進貢的主要貢品,也是與宋朝貿易的主要商品。女真人養馬的數量是非常可觀的。遼聖宗統和四年(986年),一次契丹貴族讨伐女真。“所獲生口十餘萬,馬二十餘萬”。每年要向遼朝貢馬萬匹以上。馬不但是主要貢品、交換貿易之大宗,也是貴重的禮物和實物貨币。馬充當女真人的賠償費、婚嫁費;是女真人的心愛之物和殉葬品。馬和金一樣,是金朝建立前女真社會的主要貨币形式。

10-12世紀初,由于女真社會農、牧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長足發展。女真人不但能燒炭煉鐵,制造舟車,“釀米為酒”,也能紡紗織布,制造兵甲,出現了治鐵、鍛造的手工業者。如阿按斯水溫都部烏春,即以“假鐵為業。因歲欠,策杖負擔其族屬來歸。景祖與之處,以本業自給”。加古部的烏不屯,亦以鍛鐵為業。曾以所制被甲九十來完顔部出售。可見烏春與烏不屯的家族都是鐵器生産的手工業者。他們已從農牧業中分離出來。與此同時,女真社會的織布業也發展起來。《大金國志?初興風土》載,女真“土無桑蠶,唯多織布。貴賤以布之粗細為别”。織布業已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門類之一。

“市無錢,以物博易”: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到底有沒有貨币?

上述史實說明,10至12世紀初,由于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收、手工業的分離,并各自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進而為交換的發展、貨币的使用奠定了經濟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