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寇發起太平洋戰争,英美盟軍在各個戰場節節失利,幾乎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被日寇輕易攻陷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幾萬軍隊被日寇俘虜。日寇随後登陸香港,企圖在中國南部建立一個穩固的前進基地。
為策應南太平洋地區的戰鬥,牽制第九戰區主力南下增援,駐守武漢的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糾集八萬多人,一路南下,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

太平洋戰争中的中國戰場
《用我一湘壯河山》第九篇:秋風落葉
在中日進行的大規模戰役較量中,雙方對于勝敗沒有異議的,就是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一仗,鬼子輸得心服口服。
阿南惟幾在日本投降前夜剖腹自殺,留下了一封遺書稱,第三次長沙會戰是他終身最大的遺憾!
日本陸軍大将阿南惟幾
蔣介石也在他日記裡寫道,第三次長沙會戰是七七事變以來最确實而得意之作。
這一次勝利,最大的功臣,是奉命堅守長沙的第十軍。
然而遺憾的是,小編在尋訪第十軍老兵時,卻發現已找不到一位參加過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幸存者。
這支部隊在經曆了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幾次大的血戰之後,能夠幸存到最後的人,幾乎沒有。
關于第三次長沙會戰,小編隻找到了一本回憶錄,這是時任第十軍預十師副師長兼三十團團長葛先才寫下的。
1942年1月2日,長沙城下葛先才團一聲呐喊,中國軍隊發起沖鋒,橫掃秋風席卷。
陸軍第十軍三次長沙會戰陣亡将士墓
嶽麓山,海拔300.8米,長沙城的制高點。隔江遙望,長沙城區盡收眼底。
抗日戰争時,嶽麓山是防守長沙的關鍵所在。嶽麓山上,抗戰的遺迹也随處可見。
嶽麓山抗戰遺迹
今天,在嶽麓山上視野高闊的位置,對着湘江東岸的一邊,都能找到這種炮台遺址。這些炮兵陣地,在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為防守嶽麓山,國軍在此修建了綿延近十公裡的戰壕,如今大多已被深草掩伏,但輪廓依然清晰。
長沙會戰碑
在響鼓嶺石亭北側,矗立着一塊高2.35米,寬1米的“長沙會戰碑”,正、背兩面字刻都已斑駁,難以辨認。
雲麓宮前坪,有13塊長沙會戰陣亡将士名錄碑,來此遊玩的人或許不會注意到,這些刻滿名字的扶欄,更不會想到,這5000多個名字,曾是一張張年輕而鮮活的面孔,他們戰死在眼前這片繁華的熱土上。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10軍固守長沙,有泰山軍的稱号
在那段異常慘烈的抗戰史中,一山,一城,存亡相依。
1939年12月,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駐守長沙的第十軍損失慘重,還沒來得及整補,三個月後,第十軍再次接到軍令,堅守長沙四天,等待外圍援軍到來。
第十軍下轄三個師,一九○師固守長沙正北,第三師銜接一九○師陣地東向,沿浏陽門及城外南大十字路布防,預十師銜接第三師右翼,由東南折經南門外至湘江邊之防守。西面的湘江沿線,則交由嶽麓山上的重炮負責。
1941年12月29日拂曉,敵向我一九○師及第三師陣地開始猛攻。槍聲哒哒,炮聲隆隆,不絕于耳,地亦為之震動。戰火逐漸蔓延。
有一股敵軍插縫鑽隙,竄入白沙嶺附近的民房中,利用高牆作掩護,威脅天心閣南面第二道防線左側背的安全。
——摘自《國民黨将領葛先才抗戰回憶錄》
葛先才将軍抗戰回憶錄
三戰長沙前,葛先才剛剛被提升為預十師副師長。
不過,師長方先覺認為,戰場局勢瞬息萬變,一個審時度勢、指揮靈活的團長,有時甚至可以左右一場戰役的勝負。
是以,葛先才被要求繼續兼任團長一職,并承擔起南面第二線陣地的防守任務。
戰争打至1942年元旦,這天淩晨,揚言要在長沙過新年的鬼子第三師團長豐島房太郎,派上了攻城王牌,第6聯隊加藤素一大隊,開始向城南的預十師陣地發起猛攻。
此時,誰也不知道,方先覺和豐島房太郎兩人這兩個看似并不重要的指令,竟然成了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關鍵。
長沙天心閣
天心閣,昔日長沙城區的制高點,如今已淹沒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中。作為古城長沙東南的最後一道屏障,這裡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戰期間,天心閣城牆前環繞的大小山崗,曆來是敵我争奪最激烈的地點。葛先才的團部,就設在天心閣附近的修械所。
從元旦的淩晨開始,加藤素一率一個大隊的鬼子,攻入了白沙嶺附近,遭遇了葛先才部的拼死抵抗。
是夜,戰火燒紅了長沙城區的天空。天心閣附近的白沙嶺、回龍山、妙高峰以及黃土嶺等地,硝煙漫天。
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展開激烈巷戰
到1月2日淩晨,經過一天一夜苦守,預十師第一線陣地被日軍突破,28團一千多人僅剩五十餘人,葛先才所率第30團,也傷亡慘重。
為鞏固防線,同時也為了躲避敵機的轟炸,葛先才将團指揮部的所有文職人員,以及特務連都派上了前線,團部内隻剩下葛先才的幾個貼身衛士。
突然,一枚炸彈在團部小院外爆炸了。
戰火那樣激烈,我那衛士居然能躺在地上睡覺,炸彈将他轟醒了,坐起來指着敵機狠罵。我煩了:“你罵它也聽不見,滾遠點,不要在這裡打擾我。”
被葛先才趕走的那名衛士,名叫韓在友,深得葛先才喜愛。
其人身材高大,性格粗犷,風趣幽默。他有一手絕技,那就是槍法奇準。在他三十米範圍内的麻雀,一槍一個,幾乎彈無虛發。
第三次長沙會戰
被葛先才一罵,韓在友一言不發,提起木殼槍,就上了白沙嶺附近的第六連陣地。剛好有幾個鬼子,正埋伏在陣地前,向天心閣附近張望。
第六連連長叫道:“韓在友!你槍法很準,前面不遠處土堆後面,藏有敵人,不時伸出槍來向我射擊,你準備好,等他冒出頭來,迅速給他一槍,如果打倒了我請你的客。
等我策劃好反擊方式,中士衛士韓在友回到了團部,很得意地說,“團長!我在第六連陣地,最少打死兩個敵人。”
說完,雙眼一閉舌頭一伸,做了個鬼臉,走開數步,又躺下去了。
小編在搜集整理戰後資料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巧合。
根據日寇戰史記載:日軍加藤素一少佐帶領副官3名,于2日2時左右,潛入白沙嶺附近偵查,與國軍遭遇,被一槍擊穿腹部,不久斃命。
而這個時間,與韓在友在第六連陣地,幹掉兩個鬼子的時間竟然不謀而合。
長沙會戰
當然,究竟是誰擊斃了加藤素一,如今已無法考證,但加藤素一對于日軍的重要性卻毋庸置疑。
戰後,中日雙方總結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都将加藤素一的屍體争奪戰,作為這場戰役中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
為了搶回加藤素一的屍體,日寇向白沙嶺陣地發起了瘋狂的進攻。不過,當時的葛先才并不清楚,鬼子的瘋狂,竟是為了搶回一個被擊斃的少佐。
拂曉,敵以密集炮火,向本團南面陣地猛烈轟擊,繼之步兵強攻,十二架敵機輪番低空轟炸掃射。所有陣地附近民房被炸起火,爆炸後的硝煙,及其所激起之沙土灰塵,混成一片,遮蔽空間,十餘公尺以外看不清物體,戰鬥之慘烈數日來所僅見。敵人雖傷亡重大,但仍前仆後繼猛攻。敵我雙方皆傷亡慘重,惡戰六小時後,我陣地屹立無恙,但敵人兵力愈打愈多,我之兵力愈戰愈少,形勢危殆。
抗日将領葛先才
十一時二十分,眼看再打下去,已支撐不到黃昏,葛先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棄守為攻,并向師長方先覺,彙報了以攻代守、攻其無備的戰術。
方先覺認為,敵強我劣,強攻并不一定能占到好處,建議葛先才率30團撤至天心閣城牆上,以減少傷亡。但葛先才卻認為,一旦後撤,軍心自亂,鬼子如果趁勢進攻,長沙可能就此被日寇攻陷。
“軍人應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不計後果決心出擊,我再不向你請示,也不要你增援,你隻當三十團雷射了。形勢緊急刻不容緩,我即開始行動,你也預為籌謀,應付後事,以免臨時失措。”
說完,葛先才便挂斷了電話。葛先才後來才知道,早在他做出必死的決定前,方先覺也已寫下了遺書,準備與長沙共存亡。
“蘊華吾妻:我軍此次奉命固守長沙,任務重大。長沙的存亡,關系抗戰全局的成敗,我決心以死殉國……希吾妻勿悲。夫,子珊。”
抗日将領方先覺
随後,葛先才給各營長下達了總攻指令:以團部沖鋒号音為準,号聲一響,即開始猛攻,有進無退。
聽說要向鬼子沖鋒,韓在友十分興奮,趕緊換上彈夾,又給葛先才準備了一支德造二十響沖鋒槍。
走出數步,他又傳回來,将葛先才的預備彈夾移到左邊口袋,一向粗心的他,卻想到左邊更友善團長換子彈。
他低頭笑笑,走出十幾步,擋在我前面站着。我明白他的心意,好像敵彈穿過他的胸膛,就不會傷害到我。再則,不讓我超越他的前面,感歎一聲,意在不言中。
兩年之後,衡陽會戰,中士衛士韓在友不幸陣亡!
長沙南門口城門
今天,從長沙南門口,沿黃興路一路向南,到勞動廣場南面的東瓜山,直線距離705米,路旁高樓林立、商鋪衆多,是長沙最為繁華的一段鬧市區。
當大部分長沙市民,捧着一碗臭豆腐,穿行于繁華的街道,很難有人想到,70多年前,這裡除了稻田和山嶺,隻有幾間破敗的民房,更不會知道,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葛先才團就是沿着這條路線,向日寇發起了沖鋒。
1942年1月2日12時整,天心閣城牆前,響起了雄壯凄涼的沖鋒号聲,霎時間,滿臉黑灰的中國軍人,一齊從戰壕内跳出,沖往鬼子陣地。
重吹第二次時,一粒流彈,将号管擊破一孔,司号長即以左手掌,緊壓破洞,繼續不停吹奏。同時,各營連号兵,十幾支軍号,各帶其部隊番号,接吹沖鋒号音。霎時間,全團一聲呐喊向敵沖去,殺聲、号聲、密集槍炮聲,沖入九霄,天搖地動,聲勢赫赫。
猝不及防的鬼子被守軍突如其來的沖鋒,徹底打懵了。葛先才領着的30團戰士,一直沖出陣地七百米,到達南門外稻田邊。鬼子則一直往後跑了兩千多米,才停下來。
炮隊
如此一來,原本犬牙交錯的兩軍陣地,突然拉開了一千多米的距離。趁此良機,嶽麓山上部署的150(幺五零)口徑的重炮突然發威,一顆顆炮彈砸向立足未穩的日寇。鬼子第三師團陣地,瞬間崩潰。
元月2日,湖南各大報紙均用大标題稱贊葛先才的棄守為攻,《湖南日報》更是用頭号大字标題稱:“葛先才團長,趙子龍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葛先才率部沖鋒時,三十團的五名炊事員正挑着飯運上陣地,眼看團長葛先才身先士卒,五人也氣血上湧,拿起扁擔,向敵營沖去。撤回陣地之後,五個炊事員的扁擔換成了 “三八大蓋”。
他們有沒有打死敵人,我不清楚,可是扁擔都丢了。每人手持一枝敵械“三八式”步槍,走到放飯菜之處,傻眼了,沒有扁擔如何挑飯菜呢?這五名炊事兵自動參戰确有其事,絕非捏造以借增沖鋒光彩。
中國軍隊在長沙市區追擊日軍
在葛先才的回憶中沒有提及的是,這次沖鋒中,預十師還有一個斬獲,就是在戰場上發現了加藤素一的屍體。
此時,号稱日軍王牌中的王牌,第3師團第6聯隊加藤大隊,自大隊長加藤素一以下,全部被殲。
在加藤的屍體中,有一份日軍的作戰計劃,包括日寇的兵力部署,彈藥儲備等軍事機密。
薛嶽正是從這份作戰計劃中,判斷出日寇已是強弩之末,他興奮地敲着桌子說:“雖僅一張薄紙,卻勝過萬挺機槍!”
元月二日,本日黃昏後,城東黃土嶺之東,發生激烈槍炮聲,外圍第四軍,首先攻抵長沙郊區,形成反包圍之勢,與敵激戰中,包圍長沙之敵,處于腹背夾擊之險境中,粉碎了其攻占長沙之陰謀。敵人連夜北撤,第三次長沙會戰,長沙市核心守備戰至此結束。
抗日将領薛嶽
1月2日晚,薛嶽向第九戰區各部下達了總攻指令。
古城長沙經曆了96小時的血戰後,圍攻的日寇開始全面崩潰。
96歲的張正國當時在73軍,到反攻指令後,他所在的部隊便死死咬住了日寇第六師團,從長沙城下一直追到了新牆河。
“我們從湖北那邊趕過來的時候,上面就下指令了,嶽陽是我們的大門口,敵人進長沙就進了我們的家,是以一定要趕出去。”
“走榮灣鎮這邊過河的時候,有個汽筏子渡軍隊過去,來了三架鬼子飛機把中央軍炸死了一些,過了河的在長沙城裡打了一天一夜。”
“和日本人拼刺刀,到新牆河那裡也是拼刺刀,每人背起兩個手榴彈,把兩個手榴彈丢了以後就上刺刀,和鬼子拼命,眼睛都殺紅了。國仇家恨啊那是,哪個不恨日本鬼子?恨不得生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
泰山軍手榴彈戰非常成功
在付出了五萬多人傷亡的代價後,鬼子狼狽逃回了新牆河以北。
日軍第六師團師團長神田正冢準備剖腹自殺,若不是衛士阻止,這個曾參加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就要命喪長沙城下。
1945年的神田正冢
戰後,據第九戰區參謀處副處長趙子立回憶,當時正值隆冬,日寇把大衣、軍毯撂了許多;帶不了的武器也沒來得及破壞;日軍非萬不得已是不在戰場遺棄屍體的,這次竟未來得及燒完掩埋。
蔣介石和趙子立合影
後來,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将尚未掩埋的數百具日軍屍體收集起來,埋在一起,堆成一個高台,并刻石留念——“倭寇萬人冢”。
遺憾的是,70多年過去,吳逸志當年手書的“倭寇冢”已不見蹤影,剩下依然雄偉的天心閣,靜聽秋風落葉。
1942年1月,第三次長沙會戰後,中國軍隊清理戰場上的日軍屍體
葛先才的回憶錄裡,在提及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發出了一将功成萬骨枯的感歎。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國軍繳獲的日軍戰利品
長沙大捷後,美國宣布向中國提供五億美元貸款,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印緬戰區盟軍最高統帥,美英宣布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年的雙十國慶,蔣介石激動地宣布,實作了國父孫中山的此一遺願。
第三次長沙會戰被俘虜的日軍官兵在收容所
經此一役,日寇第11軍受到巨大的打擊,在此後近兩年時間裡,鬼子幾乎沒有能力在湖南發動大規模戰事,直到1943年常德會戰,湖南境内才重燃戰火。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的第10軍泰山軍
令日軍聞風喪膽的第74軍
明天,小編将繼續講述《用我一湘壯河山》的第十篇——虎贲之殇。
望吾輩當思天下興亡,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