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銷量拿了第一,恐怕是一年前誰都沒有想到的。多年以後回顧曆史的時候,2021有可能是小鵬汽車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隻看銷量資料,隻能看到一條曲線;背後有很多故事,我們需要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下才能看清楚。
比如說續航問題。在锂電池産業崛起之前,續航與電池成本一直是困擾着電動汽車發展的首要難題 ——從工程的角度來看,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做減法!
1996年,首款量産的純電動車通用EV1的續航隻有145公裡,但科技含量可不低。它做了大量的「減法」:犧牲空間以實作流線型的0.19風阻系數、大量使用鋁合金與複合材料以實作輕量化、高達522公斤的高能量密度鉛酸電池……
通用EV1 由張抗抗攝于上海汽車博物館
通用EV1的概念車Impact
2016年,在造車新勢力推出産品之前,國内車企基本上也是沿着「既然電池已經很貴了,那就少放點,其它配置也是能減就減」的思路開發的。
這個時間段的電動車常常給使用者帶來可怕的使用體驗,各種電動焦慮、各種奇葩傳聞、以及某車企的惡劣口碑,大多也是這個階段産生的。
可想而知,這種「減法」思路是很難做出好産品的。這種思路的極緻就是五菱MiniEV,可那也是锂電池産業鍊成熟之後,五菱利用自己獨特的成本控制能力才造就出來的;而且,這種車型也是無法改變整個汽車産業格局的。
在這種主流「減法」之下,馬斯克的「加法」思維就顯得桀骜不馴、石破天驚了。堆了80kWh的電池,付出了相當大的成本,那就想方設法從其他地方撈回來了這些成本 ——既然大電池同時解決了大功率放電問題,那就充分利用起來做個轎跑吧,Model S應運而生!
從Model S到Model 3/Y,十年如一日的SEXY戰略之下特斯拉成功地走出一條獨特之路。這個思路很創新嗎?放在今天不難,蔚來不也是這麼做的嗎,似乎顯得稀疏平常。但放在十年前,這真的是99%的人都看不見、看不上、看不懂的戰略路線。
在小鵬P7誕生之前的2019年,絕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都造電動SUV。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後排空間: 底部電池占據一定空間,布置起來很空間,導緻轎車的後排空間堪憂。
實用需求: 與歐洲人喜歡小車不同,中國人喜歡空間大的車。在此之前崛起的自主品牌,幾乎全是靠SUV崛起的 —— 不像轎車需要個性,需要有一個存在的理由;SUV隻要你餡大管飽、配置堆上、價格夠低,就肯定能賣得出去。
造型設計: 以大為美的時代潮流中,車隻要夠大、夠霸氣,不醜就行,就算中庸一些也不愁賣。相反,轎車那可就要講究一些性格了,不醜的要求太低了,必須要美。
這個思路下的典型産品就是蔚來ES6(SUV+服務)、威馬Ex5(SUV+便宜)、零跑C11(SUV+成本效益),典型中的産品刀法聖手當屬理想ONE(增程SUV+産品精準定位)莫屬了。
P7的思路也是石破天驚的:
思路一: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凡是糾結得難受的産品特征,幹脆全抛棄以換取另一個産品特征—— 既然後排空間很難大,那就幹脆設計成小闆凳,以換來優雅的轎跑姿态,賣給那些不太需要後排的使用者(年輕人、孩子5-15歲的家庭)。
思路二:無法回避的剛需痛點,要将其堆滿。
2020年的時候,知乎上有人提出了“新能源車的續航是否越長越好”的問題。在那個長續航剛過500公裡、特斯拉Model 3努努力上664公裡的時代,續航就像永遠吃不飽的飯,肯定是越長越好。
P7也在那時給出了自己的答卷:NEDC續航670公裡。以轎跑實作這樣的續航是很困難的,因為堆電池更難布置,還專門找甯德時代定制了高度為110mm的電芯[2](一般都在140mm以上)。
在續航焦慮基本打通後,小鵬開始主攻充電焦慮 —— 布了數百個專屬超充樁,與蔚來建了700多座換電站遙相響應,成為2021年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最賣力的兩家企業。
思路三:智能戰略貫穿始終。
這點就不必贅述了,P7的車機互動與NGP已奠定了智能化的領先地位,預計G9會強化小鵬的智能化定位。
2019年,何小鵬第一次帶P7來到上海車展的時候[3],上述三大思路幾乎是明牌打出,但并未引起大家注意。更多人會覺得:這三個思路隻是不懂汽車新玩家的奇思妙想,現實會教他重新做人;而P7隻是一個玩概念的大玩具吧,能不能量産還不好說呢!
包括我在内,那時其實也是這個态度。
落寞的何小鵬在2019年上海車展 圖檔來源[3]
直到2020年深度試駕P7時,我才意識到這款車的重要性。第一印象是顔值高,語音強,自動泊車超好用。
此外,駕駛感受非常舒适且進階 —— 這也是差別于Model 3最大的點,把一個轎跑懸架與外形的車,做成家用車的舒适取向。這種實用但不好玩的調校是讓車評人非常讨厭的,而這恰恰顯現了小鵬的産品自信。
剛釋出時大家對P7的預期是:悲觀點每月六七百,樂觀點每月兩三千。我雖然當時就給出了「P7之于小鵬的意義,就像Mate20 Pro之于華為的意義」的至高評價[4],心理預期也就是月銷兩三千輛,但也暗自希望它能突破到月銷5000輛。
下面是我在2020年4月P7傳遞之前對它的評價:「華為Mate20 Pro與小鵬P7的曆史意義,可能比大家預想得要高 —— 波瀾壯闊、戲劇性十足的曆史事件,對那時的普通人來說,覺得稀松平常、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時,大部分人何止是覺得稀松平常,不少人覺得我對P7做出這種評價是瘋了,等着我出洋相呢。
好在,曆史沒有打我的臉,反而會覺得我當時的預測還是太保守了。
2021年P7月傳遞穩定在六七千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就連何小鵬本人也完全想象不到這個成績:“2017年初開始設計P7,面臨非常多人的不相信,直到現在P7月傳遞量達數千台,我們總算做到了,感謝大家!”
P7肯定不是完美的産品。相反,從它敢于取舍的産品思路來看,它必然是一個「優點突出、缺點比普通車型更多」的産品。舉一個例子,我昨天在陌生地點停車時,因為P7屁股比較翹、達到了攝像頭與雷達的視野盲區,然後被鐵窗戶撞到了 ——這就是屁股翹而美的代價吧!
P7身上的這種小缺點還有很多很多。這種「優點突出、缺點比普通車型更多」的産品,在自主品牌曆史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 我害怕這麼一款好産品會夭折,進而與它的目标使用者失之交臂。是以從P7傳遞到現在的一年半時間以來,我承認對這款車有所偏愛:提優點多,小缺點提得少。
雖然偏愛,但結果是好的:看了我的文章而購車的P7車主,都是因為我的體驗分享幫他們找到了一款适合自己的好車。
目前還沒有出現因為我的文章而買P7被帶到溝裡的使用者。如果有,請在此文下留言。
如果P7的産品理念已從搖搖欲墜的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不僅可以自己飛翔,還帶動了友商轉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蔚來ET5、智己L7、威馬M7、哪咤S等車型的産品理念上都有P7的印記,至少說如果沒有P7的成功,以上這幾款車會遲到很多。
P7的這幾款對标車型中,我認為蔚來ET5的創新是最成體系的,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其它幾個有待觀察:智己L7受制于體制因素,産品、營銷、銷售各環節之間可能會存在錯位;威馬M7則将造Ex5的SUV中庸思維帶進了轎車,可能最終還要走成本效益路線……
P7達到了月銷7000輛以上,注定留名中國汽車史。我也很高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該去挖掘下一個寶藏車型了!那會是哪款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