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高品質提升課後服務水準,崇明各中國小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讓孩子們浸潤在濃郁的鄉土文化之中,引導孩子走進鄉土文化,培育鄉土情懷。在崇明的“申時校園”,琵琶悠揚、竈花多彩、扁擔戲活靈活現,處處是濃郁的鄉音鄉情。
雅韻育少年 國樂創品牌
瀛洲古調派琵琶也稱“崇明派琵琶”。2008年6月,瀛洲古調派琵琶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上海市崇明區競存國小在打造國樂特色的同時,積極發揮非遺傳習基地的文化傳承作用,成立了校級“瀛洲古調派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社團。

圖說:競存國小打造國樂特色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下午3時45分,學校的特色課程教室裡傳來陣陣樂聲。琵琶、笛子、古筝、二胡……孩子們在這裡彈琴、吹笛、撫筝,既能放松身心、切磋技藝,又能陶冶情操。
一位彈琵琶的女生有感而發:“以前放學回家後,獨自練習彈琵琶感到很枯燥無味。現在利用課後服務的時間,跟同學們在一起,感覺有趣很多,還有老師可以現場指導,手勢錯了、音調錯了,都可以得到及時糾正,這樣的課後服務我們都非常喜歡。”
傳家鄉文化 增責任使命
崇明區汲浜國小特聘崇明扁擔戲第三代傳人朱雪山老師來校帶徒傳藝。在每周五下午的課後服務時間裡,朱老師對學生們進行“ 扁擔戲”的專項輔導,通過講授崇明扁擔戲的曆史、與其他木偶的異同,傳授表演手法和各種演出的技巧,讓學生們感受崇明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增強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說:汲浜國小傳承崇明扁擔戲
“我們會先跟着音樂學習手勢與步伐,然後再上到擔子上去敲鑼。”五年級的徐詩語和施周奕說,“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幾個人合作表演一台節目的,有人負責玩偶的表演,有人負責敲鑼,有人負責台詞。練習久了,一個人就可以進行一場完整的表演。”
傳竈花風韻 潤質樸童心
在崇明,流傳着這樣一句順口溜,“看竈花,到向化”。崇明竈花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毗鄰竈文化博物館的上海市崇明區向化國小,利用這一資源優勢,組建了“崇明竈文化”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在課後服務時間裡開展了畫竈花、土布貼畫等一系列學生實踐活動。
向化國小校長倪靜說:“在課後服務時間裡,針對竈文化課程非常感興趣的孩子,學校會通過參加社團這樣的平台,讓學生的才能得到更進一步提升與展示。”
圖說:向化國小組建“崇明竈文化”實踐工作坊
近年來,崇明區充分挖掘鄉土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從少到多,從點到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小傳承人”現身崇明“申時校園”,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相關閱讀:申時校園|松江:探索節氣文化,完成“有效、有機、有趣”的實踐性作業
申時校園|閑暇時光自己做主 課後服務“玩”得歡樂
申時校園|嘉定:提質增效,為教師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