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詩人,他歸隐田園後除了耕地、種園,閑暇時就喝酒、讀書。詩人經常與朋友們開懷暢飲、乘興賦詩,表達悠閑和舒暢的心情。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的很多作品脍炙人口,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王安石有一次夜讀陶淵明的文學作品,被其安貧樂道的精神所感染,也深愛他筆端的桃花源,雖然無比羨慕,隻是無緣與這位先輩結識,于是隻好賦詩向古人緻敬。下面介紹的是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歸園田居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剛從彭澤歸來時,深居簡出,謹言慎行,所對唯有鄉親和家人,所至也不過是山林與田舍。就連當地刺史來看望他時,詩人也稱疾不見。

詩人決意躬耕隴畝、不問朝堂之事,心中卻沒有了很多牽挂,也少了無數煩惱。這首名作就表達了作者歸園耕作的情景,彰顯出詩人恬淡和高潔的情懷。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詩人學習農耕,雖然經常面對“草盛豆苗稀”的場景,但是他并不灰心。詩人一方面積極鑽研,另一方面也虛心地向有經驗的農家請教,每天披星戴月,打理農田,辛苦勞作。

不過詩人仿佛并不覺得疲憊,因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即使從早到晚一直忙碌不停,也樂此不疲。陶淵明好像就有這種感受,是以才會不怕髒、不怕累地在田間地頭,面向黃土背朝天。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作者好像是在與人拉家常,娓娓道來,不急不慢,卻意味深長。田地中道窄草深、夕露沾衣,詩人彎着腰、佝着背,盡顯勞作的艱辛。不過詩人卻無怨無悔,隻要可以保持心靈純潔,他決意要歸隐林泉。

陶淵明苦中作樂,描繪出一幅幅美好的農耕畫面。詩人已經化身老農,真切地體驗着鄉親們的辛苦。同時,體驗了農家生活的詩人,更能精妙地描繪出農夫們的月夜歸耕圖。全文虛實結合,平淡而又充滿溫情,令人百讀不厭。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即事

宋代:王安石

經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王安石年輕時在基層工作了很多年,非常了解農村百姓們的疾苦。是以當他當了宰相後,便立志要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雖然革新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卻值得嘗試,更令人深思。

詩人對陶淵明幻想的桃花源非常感興趣,雖然夢想和現實之間,有着難以逾越的鴻溝,但這樣大膽的設想,卻一直讓無數人向往。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詩人年少時就跟随父親走南闖北,入仕後也看過人文勝景、遊訪過名山大川。這首詩就是結合作者的親身經曆,同時也融入了想象,充滿了詩情畫意。

開篇展現出一派大好春光,草長莺飛、春意盎然,小徑裡芳草萋萋、山岡上繁花似錦,仿佛展現了桃花源的夢幻場景。

文中既有鮮美的芳草、又有缤紛的落英,令人遐想和喜悅。詩人緩步登山,又俯視山谷,一川流水在陽光下烨烨閃亮,隐約地還能看到掩映在山坳中的村落。

陶淵明隐居後寫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讀後感懷,即興抒寫了《即事》

詩人邊走邊看,忽然從村裡傳來幾聲悠閑的雞啼聲,又依稀地能聽見犬吠聲。從午後到黃昏,詩人一直在山村漫步,感受到此處的甯靜與和睦,回來後逢人便說,自己仿佛到了桃花源。

其實在北宋時代,周邊烽火不斷,大小官吏們不停地壓榨,百姓們并不希冀如何富裕,隻要能安居樂業、悠閑快樂,就感到無比幸福。詩人浮想聯翩,又欣喜異常,卻恰好反映出王安石壯志難酬的悲愁心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