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說道中國的曆代戰争中,隻有近現代的戰争是尤為讓人痛心的。也隻有清末民初的那些戰争才讓中國人民深刻地意識到了“落後就要挨打”。從十八世紀之前,中國還是全面領先于世界,但從此往後,不管是清朝的思想文化,還是經濟水準都遠遠不像是一個世界大國該有的樣子。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在中國被侵略的戰争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戰備物資的缺乏和武器的全面落後。清朝的将士們拿着大刀和長矛上了戰場,被西方的火炮、槍械轟炸得懷疑隻是一場夢境。除了人為的因素之外,武器才是“劊子手”們最好的夥伴。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三八大蓋”步槍屠殺了中國千千萬萬的百姓,而遠在西歐,他們的噩夢則是德國的瓦爾特ppk手槍。而世界曆史上,第一種使用火藥的自動武器是馬克沁重機槍。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馬克沁重機槍發明于1883年,它的槍身重達27.2千克,使用的時候需要配有輪子或者其他搭載物。但是它的口徑有11.43毫米,對槍械不是很了解的人,單看口徑都能感受到它火力的強大。

馬克沁重機槍還有一個讓戰争狂人特别讨喜的優點,那就是“急速連射”。在馬克沁重機槍被發明之前,人們所使用的槍械都隻能一發一發的上膛射擊,速度特别慢。但是馬克沁重機槍卻能做到每分鐘連射600發,而且還能夠調速,最慢為每分鐘連射100發。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馬克沁重機槍剛開始由于比較笨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被冷落了。但是到了1916年,德國陸軍全面配置了這種重機槍,英國和德國的對抗完全處于被壓制的地位——12500挺馬克沁重機槍一天之内讓英國6萬名士兵傷亡。這個時候,人們終于認識到了它的威力,于是它成為了戰争中的主角。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然而,在這之前,清朝早見證它的實力,卻與它擦肩而過。1896年8月2日,李鴻章前往英國拜訪了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明者馬克沁。馬克沁非常看重李鴻章,還親自向他示範了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當時,李鴻章初次見到馬克沁重機槍的神威,心情也是又激動又複雜。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他自然是心動的,但是他暗自思忖,一挺馬克沁機槍就要300多英鎊,而在當時一個普通教師一年的工資也才30英鎊。如果算上子彈的價格,那麼每分鐘還要多加130英鎊。李鴻章沒有詢問任何馬克沁重機槍的相關問題,而是感慨道:“槍好是好,但是清朝能承擔得起嗎?”。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最後,李鴻章還是掏錢買了幾十挺回去,畢竟想要赢得戰争,想要不挨打,就得加強軍備。但是李鴻章這些錢還是白花了。清朝軍隊缺乏的東西,不僅僅是這幾十挺重機槍能挽回得了的。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沒談價而是問了個問題,實在讓人心酸

而且在當時,經常由于指揮不當,每次都是戰争都已經結束了,那些重金訂購的武器才被運送到戰場上來,所謂的重機槍也就成了笑話。至今,中國人們都會自我調侃一番:“人家拿着火藥研制出了大炮,而中國人卻拿着它放煙花”。這句話雖是開玩笑,但也無不充滿着心酸,和對清朝孱弱的無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