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看官,提到中國的近古史。起于白山黑水的東北漁獵民族,先後創立了金國與滿清。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重要痕迹,然而都是東北民族,金朝始終保持半壁江山最終滅亡。而滿清卻統一了全國。為何清朝能較金朝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小子認為原因如下:

首先,宋明宗親制度不同。明制一直是藩王鎮守制度,隻是前期藩王有軍權,後期完全成了大地主。宋朝有兩大原罪,第一大原罪黃袍加身,導緻其不信任武将。第二大原罪斧光燭影。導緻其不信任宗親。是以宋朝沒有采取藩王外放制度。而是近支宗親隻能就近在首都東京城及京畿地區就藩。遠支宗親也隻能在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兩京就藩。優秀宗親通過考試有一定的參政議政之權。宋朝在對待宗親上和清制很像。結果導緻明朝首都淪陷後,被壓抑許久的藩王幾家稱帝,幾家監國。宋朝四都淪陷之後隻有趙構一個正統王爺。
其次,金朝自己宗親制度更失敗,金朝和宋朝一樣,太祖太宗是兄弟而非父子。問題宋朝太宗之後就開始堅持有子父死子繼,無子同宗過繼。最後徽宗兄終弟及了哥哥哲宗的皇位,壞了規矩。導緻靖康之恥。而在宗親制度上,清朝大體上清承宋制。當然清朝皇帝中前期生育能力都比較強。不存在無子同宗過繼的情況,甚至于兒子多到要擇優錄取。後期讓慈禧破了規矩,光緒和同治之間是變相的兄終弟及。結果光緒之後沒多久就宣了統了。而金朝兄終弟及是常态,父死子繼反而不正常。而宋清兩朝沒發生過暴力奪位的情況。撐死了宋朝開國發生斧光燭影,清朝入關發生攝政王收繼孝莊太後。而金朝靖難、反正有好幾次。自家人這麼能折騰,不短命才怪。
再次,宋和金格局都不大,尤其在定都問題上表現的明顯。如前所述,宋朝的三都西京、東京、南京分别是洛陽、開封、商丘。完全是緊湊挨着的三個城市。至于北京大名府,終于算是出了省。但是大名府定都時間晚,仁宗時期才将大名府定為北京。而且依然屬于說中的中原方言區。定都太緊湊,難怪讓金朝差點一窩端。而許多營銷号說臨安不是南宋首都,其實也難怪,金朝一下子就将宋朝四都端了。南宋朝廷臉再厚也不可能将非陪都的所在定為首都。金朝五京格局一開始還是挺大的,東京遼陽、西京大同、中京在今内蒙赤峰、上京在今黑龍江、南京在今北京。每京都在不同的省區,跨度相當大。但是架不住金朝出了個敗家子海陵王完顔亮呀。自毀上京會甯府,一個王朝遷都已經很罕見了,自己把自己首都毀了,不僅國内史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國際史也難找這樣的奇葩。上都一毀金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徹底完了。是以遼國滅亡之後還能數次複辟,金國完全生于不義,死于恥辱。一滅亡就死了個透心涼。
最後,事物變化,内因起決定作用。而一個王朝的最大内因變化無非是農民起義。而宋朝本身格局不大,農民起義軍的格局也出奇的小。自古以來将農民起義軍稱為流寇。充分說明了起義軍的軍事行動。是盲目的攻城掠縣,走哪打哪。而宋朝的起義者完全繼承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思想。一點不想流,造反不出省。王小波基本不出四川、方臘基本不出浙江、楊幺基本不出洞庭湖地區、範汝為基本不出福建。隻要不出省,宋朝想一窩端起義軍就不會那麼費事。而明末起義,陝北起義軍将流寇精神發揮到底。走哪打哪,好多人讀明史,都感歎為何崇祯不遷都。這陝北流寇攻下中都要比打下北京早的多。中都南京都是徽京方言區,崇祯帝南下能安全到哪去。某種程度上而言,宋朝格局小但不瞎折騰是反而自己延長國祚的關鍵。
這明朝是宋朝之後的國土重光,而清朝則是金朝的進化版。最終宋明的悲劇與東北漁獵民族的相繼入寇。直讓人感歎曆史不忍細讀。
轉發加關注好運連連轉
九零超哥如是說
侃古論今道風雲
預知天下興亡事
訂閱!
微信号superman19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