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1919年的五月天,古老的北平城已是綠意盎然。

這年,18歲的梁思成和14歲的林徽因,在梁啟超的安排下,進行了一場情定終身的見面;梁啟超同林長民本就是摯友,如今兒女聯姻可謂是親上加親。

先進開明的思想,也讓兩人并未把這次見面當做傳統包辦的“相親”,而是幫助兩個年輕人搭建了一個溝通了解的橋梁,感情的最終走向,由兩位年輕人主導。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但毫無疑問:這樣的相見是無比浪漫的,儒雅的梁思成對林徽因的優雅和灑脫,有着怦然心動的欣賞,而林徽因對這個大自己四歲的溫雅才子,也油然而生出說不清的親切和踏實。

身為父親的梁啟超和林長民,自然也是萬般滿意的:對他們而言,這場婚姻不管是從才貌、學識還是家庭地位來講,都是最标準的門當戶對,也是一場驚喜的親上加親。

是以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已經水到渠成,梁啟超萬分欣慰,他寫信給女兒:

“我也很愛徽因,我已經把他當成我的女兒,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老夫的眼力非常不錯,徽因将會是我的第二個成功。”

但就是這樁無比完滿的婚事,卻遭到了林徽因的未來婆婆——李蕙仙的強烈反對。

李蕙仙是梁啟成明媒正娶的妻子,也是出生名門的大家閨秀。

身為晚清才女的她,從小熟讀古詩詞,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她出身名門,也慧眼識才,因為賞識梁啟超的才華,在那個講求“媒妁之言”的保守年代中,她勇敢放話——“非梁啟超不嫁!”

可以說:她的才華與膽識,與林徽因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嫁入梁家後,梁啟超曾因參與變法失敗,常年漂泊不定;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李蕙仙撐起了搖搖欲墜的梁家,也是李蕙仙憑借過人的智慧,給了梁啟超重要的支援和幫助。

也是是以,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可謂是說一不二。

很多時候,女人間的敵意往往道不明說不清;或許是才華的攀比,或許是年華的落差,或許是關系的厲害,再或許根本沒有原因…

就拿李蕙仙和林徽因來說,兩人本沒有什麼交集。

相處最長的時間,可就是在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初見中,李蕙蘭的短暫停留。

但就是這場見面,卻成為李蕙仙不滿林徽因的開始。

梁啟超滿意林徽因的才華和優雅,但李蕙仙卻認為林徽因太過擅長辭令;這種活潑灑脫的交際風格,俨然與李蕙蘭滿心期待的“知書達理”背道而馳。

自從嫁入梁家,李蕙仙便把相夫教子作為自己的責任;是以在她的理念中,女子就應該站在丈夫身後,為丈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是以喧賓奪主的姿态,為自己強加“獨自”“先進”等洋标簽。

事實也注定,這樣的期待,根本無法讓林徽因妥協。

作為林家的長女,她自幼懂得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女子;作為天資聰慧的才女,她也無法把自己的價值與婚姻綁架起來,作為先進獨立的女青年,她需要在婚姻裡成長,而不是讓婚姻成為囚困大好年華的圍城…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注定有着無法調和的沖突。

特别是看到林徽因的聰慧和健談,幾乎湮滅了兒子的存在感後,李蕙仙産生了最為堅定的想法:絕不能接受林徽因嫁入梁家,也絕不能接受兒子梁思成從此要屈服于一個弱女子!

【梁思成車禍住院,林徽因為他擦洗,婆婆見後怒斥:不守婦道】

真正讓李蕙仙爆發不滿的,還是林徽因對梁思成無微不至的照顧。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騎着從菲律賓買來的機車,帶弟弟梁思永去參加“五七國恥日”的遊行,當他們騎摩托駛過長安街時,卻被一輛疾馳的北洋轎車迎面撞倒。

當機車被撞翻後,梁思成被壓在最下面,弟弟梁思永則被甩出去很遠;等到梁思永起來後,卻發現哥哥梁思成已經不省人事了。

經過醫生診斷:梁思成右腿傷得很重,至少需要在醫院住上兩個月。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林長民也帶着女兒林徽因急忙趕到了醫院。

即便雙方父母都陪在梁思成左右,但林徽因卻因這場車禍,一直傷心憔悴。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此時的兩人已經相戀一年,為了照顧受傷的梁思成,林徽因便從學校請假,每天都守在梁思成的床邊,為他喂飯、換洗,幫他翻身,熱心地同他談話,開玩笑或安慰他,還經常給梁思成讀報紙。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因為這場禍事,也讓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感情不斷升溫;同時兩個年輕人也開始意識到:原來愛情不僅是風花雪月的浪漫,更有相知相守的責任和擔當。

夫妻受傷,林徽因前來照顧,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即便這份出發點是好的,可到了排斥林徽因的李蕙仙那裡,便成了要命的事情。

有天,李蕙仙與丈夫去醫院看望兒子,卻撞見林徽因給兒子擦後背的汗。

這份舉動,徹底把不待見她的李蕙仙惹怒了,不顧現場有護士在,她氣到原地怒斥:

“你還沒出閣呀,男女是授受不親的…民國提倡開放,但不是不守婦道呀…”

如此尖酸刻薄的話,自然也刺痛了林徽因的心。

面對未來婆婆的這番指責,林徽因強忍着心中的憤怒,匆匆離開了醫院。

但這番不告而辭的行為,在李蕙仙眼裡,更是愈加出格。

也是因為這件事,兩個人的沖突徹底達到了極點。

暗流湧動的情緒和不滿,隻需要一場契機便能點燃;縱然林徽因不願意與未來婆婆有正面交鋒,卻躲不過命運早就安排的好戲。

【林徽因與徐志摩的關系飽受熱議,徹底激化婆媳沖突】

1924年,中國文學界迎來了泰戈爾的訪華講學,但這件事情卻也讓林徽因與李蕙仙的沖突徹底激化。

更準确地描述應該是:李蕙仙徹底沒有了對準兒媳林徽因的好感。

那年的五月,受梁啟超和林長民等著名人物的邀請,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前往中國講學。

作為梁啟超的得意弟子,徐志摩自然承擔起泰戈爾的随身翻譯工作,優雅才女林徽因,則負責安排泰戈爾的演講日程地點等一系列事宜。

這也必然導緻:徐志摩和林徽因兩人幾乎左右相伴,整日寸步不離。

連日的頻繁接觸,除了讓徐志摩又感受到了愛情的光臨,也讓世人的目光重新聚集到這段無比般配的才子佳人身上,于是,那段美麗的康橋往事,也開始到處流傳。

對本就不待見林徽因的李蕙仙來說,這樣的閑言碎語讓她無法接受,即便康橋往事多半是徐志摩的一廂情願,可這也讓她無法接受。

最火上澆油的是,北京文化界為泰戈爾舉辦的祝壽會。

在這場活動中,衆人準備了泰戈爾曾寫的話劇《齊德拉》進行表演,而林徽因和徐志摩,恰好在台上扮演一對感情深厚的情侶,因為劇情太過動人,觀衆們也為兩人的演技折服和落淚。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絡繹不絕的贊歎,讓李蕙仙聽得格外刺耳。

她無法接受梁家迎來如此“不守婦道”的兒媳,更無法接受林徽因追求的所謂獨立和事業,是建立在兒子梁思成“喪失尊嚴”的成全上。

即便丈夫梁啟超小心翼翼勸和,但倔強的李蕙蘭依舊堅守自己的底線。

為了讓兒子和丈夫斷掉念頭,她甚至抛出這樣一句讓人不敢反駁的話:

“讓她進我們的梁家,除非我死!”

但正是這番堅決的阻撓,也帶來了一語成谶的悲涼感。

後來,迫于妻子李蕙仙的壓力,梁啟超隻能将這樁婚事想盡辦法往後拖延;為了確定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穩定,他安排兩人赴美國留學深造,時機成熟時再舉辦婚禮。

他想用時間解決這些棘手的沖突,可沒有料到:時間的解決方式向來生硬和殘忍。

1928年,本就身體不好的李蕙仙,最終因患癌症去世了。

妻子的離去,給了梁啟超痛苦的打擊,但也讓陷入死局的婚事峰回路轉。

沒有了強烈的幹預,梁思成與林徽因這對佳人,終于也跨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個優雅溫婉的民國才女,一個儒雅内斂的建築才子,兩人的結合轟動了整個民國;此後這對佳人,更是因相同的事業志向,在平淡如水的婚姻中相知相惜,相扶相守,最終演繹出一場最浪漫的民國佳話。

【放在最後的話】

回顧林徽因與李蕙仙的這段擰巴關系,也有些說不出的怅然。

是非黑白總是太過絕對,是以無法去評判究竟誰對誰錯。

對于林徽因來講:她接受西式教育,也提倡西方的男女平等;無論是婚戀還是擇友,都希望女子能夠擁有男人那樣的權利;特别是在婚姻中,那些傳統觀念裡的相夫教子,對她而言是沉重的枷鎖,也是舊時代的荒謬。

林徽因結婚前:遭婆婆拼死阻攔?觀念不合是真,康橋情事更是引線

但對于李蕙仙來說:同樣出生名門的她,所生長的環境卻是在封建氣息濃厚的晚清;縱然她才華橫溢,縱然她聰慧果斷,但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以及三從四德的限制,也為她帶來無形的枷鎖,那就是以相夫教子為己任,以打理家務為根本。

兩位同是傳奇的女子,都是堅守着時代賦予她們的責任;隻不過因為時代的不同,才造就了巨大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也因為兩人都是果斷灑脫的性格,都在以倔強的姿态守候着自己的的信仰,活在自己認定的精彩世界中,以至于誰也不肯讓步和服輸。

自古以來,婆媳關系向來難斷也難論,可往往細究沖突根源,往往都是時代造就的觀念落差。

很多時候,正是我們不願面對和解決,最終讓沖突如藤蔓自由生長,成為壓覆在親情和婚姻中的障礙物,為本就瑣碎的婚姻,留下一地的雞毛蒜皮。

如果都能後退兩步,以“不越雷池”的方式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才會換來真正的和諧吧!

梁思成愛過續妻林洙嗎?臨終告白是真情,也讓10年相守更顯荒唐

作者:初拾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