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的官箴

周東娜

劉勰《文心雕龍》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箴”這一文體的産生及其功用作了言簡意赅的闡述,指出:“斯文之興,盛于三代”;“夫箴誦于官,銘題于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意思是說,箴産生于夏商周三代,并很快成為非常盛行的一種文體;箴和銘這兩種文體雖然使用的場所和各自的名稱不同,但是用作警示告誡的作用卻是一緻的。

早期的箴文均是官箴,東漢後期始有官箴與私箴的分野。官箴的作者最初隻是擔負不同職責的官員,而最高統治者乃是官箴規誡的基本對象,但是其後不久,最高統治者也開始成為官箴作者隊伍中的重要成員,于是就有了出自最高統治者之手、以各級各類官員為訓誡目标的這樣一類官箴作品。

先秦時期的官箴

中國曆史上的官箴

《虞人之箴》

流傳至今的三代官箴,以周武王時的《虞人之箴》最為完備,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它是周武王時掌管山澤苑囿的虞人,為響應太史辛甲的号召而作,意在勸誡最高統治者銘記前人的教訓,節制興師動衆的田獵,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消除國家面臨的各種憂患,創造人與百獸“各有攸處”、各得其樂的良好環境。顯而易見,這是一篇典型的“官箴王阙”之作。

時隔不久,貴為天子的周成王也加入了官箴作者的隊伍。他作了一篇《大正箴》,主旨在于告誡主管刑獄的大正官務必做到“臨獄無頗”“正刑有掇”,即心懷戒懼公正判案,而“明德慎罰”則是貫穿《大正箴》的一條紅線。

此後,春秋早期的衛武公和春秋中期的楚莊王這兩位諸侯國國君分别作了《耄箴》和《勤箴》,前者懇切要求百官“恭恪于朝”,發現問題及時告誡,聽到忠言如實反映;後者諄諄告誡群臣必須謹記“民生在勤”的古訓,戒懶戒惰。

漢唐時期的官箴

公元6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凡百箴》以群臣百官為告誡對象,要求他們一要做到“事無大小,先當孰思”,即凡事都須深思熟慮、周詳謀劃,否則,“思之不孰,緻成反覆”,勢必贻誤事情、勞民傷财;二要做到“其心不定,不可施令”,即心志不定、情緒不穩的情況下切忌實施政令,否則,不僅可能導緻“亂常”“敗政”,還可能造成“辱身”“喪命”的慘痛後果;三要做到“勿恃爾尊”“勿謂爾貴”,即克服傲慢态度和跋扈作風,否則,倨傲不恭、盛氣淩人,終将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這篇官箴圍繞決策、施政和處世等所作的闡述,既言簡意赅,又入情入理,值得玩味和借鑒。

中國曆史上的官箴

李世民所作《帝範》

大唐時期,太宗李世民、武則天、玄宗李隆基和德宗李适先後有官箴作品行世。李世民所作《帝範》原本是為教誡太子而作,篇中細述治亂興亡之迹、臨民理政之道,在中國古代官箴書創作史上具有發轫之功。武則天在正式攝政前所撰的《臣軌》屬于訓誡臣僚之書,該書圍繞文武百官砥砺官德、提升本領而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在當時的朝野上下産生了巨大影響,東傳日本之後同樣備受推重,被認為頗有益于治道。玄宗皇帝的《令長新戒》以縣官為規誡對象,要求他們勤勉政事、體恤貧苦。由于這篇官箴短小精悍,各地縣官紛紛刻石自警,由此帶動了官風的新變,湧現出的清官廉吏不勝枚舉。德宗皇帝作有《刑政箴》和《君臣箴》,前者是“監于往躅,書以自勖”的自警之作,後者則重在箴戒近臣,要求他們“鹹思正直”,積極進谏。

有唐一代四位最高統治者相繼頒布官箴,這在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5篇官箴,就規誡對象而言也各有側重——《帝範》針對的是儲君,《臣軌》針對的是滿朝文武,《令長新戒》旨在勸勉縣官,《刑政箴》《君臣箴》則分别把自身和近臣作為目标。

兩宋明清時期的官箴

在唐代太宗皇帝等的影響帶動之下,後世最高統治者頒布官箴漸成風氣。五代十國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寫了一篇96字《官箴》“頒于郡國”,其中“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和“爾俸爾祿,民膏民脂”4句16字堪稱全篇之警策。時至北宋,宋太宗幹脆把孟昶《官箴》中的上述4句颠倒順序,進而組合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16字官箴,禦筆親書後頒行天下,要求地方官吏“遵以為戒”。宋太宗駕崩之後,繼位的真宗皇帝先後頒布了5篇官箴用以“自儆”。南宋開國之君宋高宗也寫有一篇題為《賜宣州佥判仙柏齡箴》的官箴。

中國曆史上的官箴

《禦制官箴》

明代的官箴,最值得一提的是宣宗皇帝創作并頒行天下的35篇官箴。這35篇官箴“取古人箴儆之義,凡中外諸司,各著一篇,使揭諸廳事,朝夕覽觀”,影響持久且巨大。後來,它們被合為《禦制官箴》1卷刊印成書。

清代的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這4位皇帝也各有自己的官箴作品。順治皇帝所著《人臣儆心錄》是一部典型的“官箴王阙”之作,它在梳理古往今來“奸臣惡迹”的基礎上,概括出思想、行為共8個主要方面的風險點,進而有針對性地各書一篇,對群臣曉以利害,以儆效尤。康熙皇帝的傳世作品甚多,其中就包括《講官箴》《祭酒箴》《給事中箴》《禦史箴》《台省箴》《太常箴》《提鎮箴》《督撫箴》《守令箴》《河臣箴》《漕臣箴》等官箴。乾隆皇帝所作官箴計有4篇,即《敬天箴》《法祖箴》《勤政箴》《親賢箴》,合稱《養心殿四箴》。嘉慶皇帝也是一位十分勤奮的官箴作者,據《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他曾“制官箴二十六章,宣示臣工”。

中國曆史上的官箴

《州縣事宜》

如果說上述4位清代皇帝的官箴作品重在規誡文武高官,那麼雍正皇帝則把關注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州縣官們的身上。雍正皇帝在繼位後的第二年,就責成洞悉地方利弊、具有豐富治理經驗的朱轼、沈近思二人,編撰為州縣長官提供任職指南的官箴書,隻是由于所托二人一死一病,才造成了這部書的一再遲延。随後,雍正皇帝敕令當朝重臣田文鏡、李衛,在已有的基礎上補寫完善。田、李二人全身心投入其中,書稿不久即告完成,這便是《州縣事宜》,又名《欽頒州縣事宜》或《訓饬州縣條規》。雍正皇帝将《州縣事宜》“頒賜州縣官各一帙,俾置之幾案間,朝夕觀覽,省察提撕”,進而為他們盡快進入角色、擔當作為,指點了迷津,提供了借鑒。

綜上所述,自西周初年的成王到清朝中期的嘉慶皇帝,曆朝曆代從事官箴創作并有作品傳世的最高統治者共有十幾位。在他們名下,官箴文有90多篇,官箴書則有4部。這些官箴無疑都是傳統官箴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時移世易,盡管古代官箴文獻中的某些說教已經過時,但是貫穿其中的砥砺官德修養、提高為政本領等基本原則和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學習時報(2021年12月20日03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