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鑄量極少流通狹窄戰國晚期三孔布

鑄量極少流通狹窄戰國晚期三孔布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一枚珍貴的戰國晚期的三孔布,長7.4厘米,寬3.5厘米,這種布币鑄量極少,流通區域狹窄,故很難發現,極為珍罕。

三孔布是戰國晚期流通于趙國及原中山國地區的貨币(即今河北省及周邊部分地區,邯鄲為趙國都城)。該币形制特别,為圓首、圓肩、圓裆、圓足,并有明顯外廓,首部及兩足皆有一圓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國最早的帶有紀重或紀值銘文(铢或兩)的錢币,對後世影響很大。該币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紋飾相同,均為正面模鑄地名,背面腹部模鑄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兩”,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铢也。《孫子算經》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二十四铢為一兩。”十二朱即為半兩。面文有二十餘種,經考證多為趙國地名。

由于三孔布出土極少和史載的限制,前人對三孔布的研究考證一直未獲大的進展。解放後,特别是近幾年來,随着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發現,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對三孔布進行較深入的研究,但仍衆說紛纭,莫衷一是,逐漸形成三家之說,即三孔布秦國說、趙國說和中山國說。根據對三孔布面文的考證,筆者更傾向于趙國說,但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與研究。

三孔布在二百多年前已得到泉家的重視,在嘉慶年間金石名家初尚令著的《吉金所見錄》中已有刊載,但一直以來實物卻發現不多,昔日泉家得三孔布者如獲至寶,極為珍視,大多秘而不宣,同時三孔布以“铢兩”紀重紀值,開秦漢及其以後“铢兩”币之先河,是以為曆代泉家所推崇,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