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句中國對外的承諾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也能聽出話中隐含着的強大自信。然而,今天的中國能霸氣地說出這句話,都要歸功于建國初期我國那一批兩彈元勳們。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正是元勳之一,最後因核輻射而病逝的著名核實體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新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領頭羊和主力軍,他在我國處于嚴重困難時期時帶領一幫愛國學者和技術人員,再加上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克服萬難将我國的原子武器帶上了高速發展的坦途。從零到有,從有到先進,新中國就是憑着這個成就在國際上站穩了腳跟。

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鄧稼先将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國防事業,而與此相對的是他也讓妻子苦苦等待了28年,當兩人再見面時,自己已經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這近30年裡,鄧稼先固然是默默無聞地在做着貢獻,而他背後的妻子-許鹿希教授又何嘗不是堅定不移地做着犧牲。
許鹿希教授在18歲就考入北京醫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北大醫學部。就是在這所學校裡,她認識了給自己上實體課的鄧稼先。就這樣,兩個優秀的年輕人都被對方所吸引,在學術交流中迸發出了愛情。于是,在鄧稼先留學歸來後,兩人結為夫妻并生下一對兒女。不過兩人幸福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1958年的秋天,34歲的鄧稼先接受了一個讓他激動萬分的任務-設計原子彈。出于保密原因,他沒有對妻子過多解釋,隻有一句話:工作調動,通信困難。
許鹿希雖然不知道丈夫的具體工作,但她向鄧稼先表示了絕對支援。從此,她和家人的生活中再也沒有鄧稼先的蹤迹,隻是偶爾,上級會安排人将她一路蒙住雙眼帶到某處與鄧稼先見一面,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兒女的父親還活着,他們總有一天會團聚。就是帶着這樣的期盼,她等待了28年。
這種等待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煎熬,更何況許鹿希本身十分優秀。她出生于教育世家,父親許德珩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而她自己畢業後留校任教,不僅評上了教授,還擔任博士生導師。可以說她完全不需要過這種活寡般的生活,然而她卻心甘情願。
許鹿希獨自一人将兒女培養成才,為了丈夫的工作不受影響,她在外從來不提及鄧稼先的名字。與丈夫志同道合的她,同樣把國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支撐家庭的同時努力進行醫學研究,推動了新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而且還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醫學博士人才。
終于,在經過28年的等待後,許鹿希盼回了自己的丈夫,這個家庭即将迎來幸福的生活。然而由于多次親臨核試驗一線收集資料,鄧稼先受到大量輻射,身體機能遭到嚴重的破壞。在回到家中後,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後來甚至一直在醫院裡住院治療。雖然28年的等待換來的隻是兩人病床前的相聚,但許鹿希還是非常開心,她愛國家,也深深地愛着這個男人,現在國家将自己的丈夫還了回來,在有生之年能夠再次團聚這一段時間,她已經心滿意足。
鄧稼先去世後,許鹿希沒有再婚。如今,她已經93歲高齡,一直住在當初的婚房裡,這裡有她和鄧稼先共同生活的痕迹,裝修、家具、擺設,這一切都能讓她感受到丈夫的存在。在這樣的環境中,沉浸在與丈夫團聚的回憶裡,對許鹿希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