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海瑞任淳安知縣時,一位少婦省親回家,半路遇上大雨,便到附近寺廟避雨。不料,寺中的老和尚見少婦貌美,動了邪念,但少婦隻對小和尚有意思,堅決不順從老和尚。
老和尚一怒之下,竟然殺死了少婦,将屍體埋在寺廟後院。少婦失蹤後,婆家、娘家都找不到人,互相責怪,因争執不下,最後告到衙門,找海瑞決斷。

海瑞便派了一個年輕的手下,裝扮成普通百姓,暗地裡偵察,得知少婦曾路過寺廟避雨。這名手下,便一連幾日和寺廟的和尚厮混,從小沙彌口中,得知是老和尚害了少婦。
次日,海瑞便帶着衙役一幹人等,隆重地入寺廟燒香,寺廟的老和尚照例出列陪同。隻見海瑞燒香時,當着衆人的面突然擡頭看向天,好像在傾聽什麼。過了一會兒,海瑞又突然向上天打躬作揖,連聲說道:“知道了,知道了!”
老和尚心虛,頓時臉色大變。海瑞見狀,随即大喝一聲:”菩薩已經告訴我了,說你(老和尚)殺了那個少婦,你還不快快招認,免得受皮肉之苦!“
說罷,就帶領衙役,帶着工具,向後院奔去,果然在後院掘出那名少婦的屍體。老和尚以為海瑞果真得到菩薩的指點,心中一慌,就如實交代了自己欲侵犯少婦不得,而殺人的經過,和尚招了供,案子也就破了。
可見,海瑞在審案,斷案方面果然智慧非凡,在古代沒有指紋提取等現代技術的前提下,審案往往需要審案官和罪犯打心理戰,用心計給罪犯”下套“,激着罪犯自我承認,不然罪犯死不招供,就難以結案了。
關于海瑞用智慧斷案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決東明鄉劉松冤事“。
話說,當時淳安縣東明鄉有一個叫劉松的人,外出經商,很久都沒有回家。劉松的父親便外出找兒子,後來在兒子劉松常住的一家旅店,發現了兒子使用的一杆秤,便咬定是旅店的店主殺了兒子,告到衙門,求海瑞大人替他申冤。
海瑞聽了劉松父親的哭訴,覺得這事沒有這麼簡單。海瑞暗想:”如果真是店主殺了劉松,店主應該把秤杆和秤砣都毀了,以便滅迹。既然完好無損地放在店裡,說明兇手不是店主“。為了不打草驚蛇,海瑞便将這個案子懸而不決,暗中派人尋訪。
半年後,衙役在一個叫三官營的地方發現了劉松的屍體,除了屍體旁邊有一塊白布頭巾外,無任何兇器,和其它線索。
海瑞便從白布頭巾下手,他檢查後,發現這是一塊當時辦理喪事之時才用的白布頭巾,便派人查訪半年前,有誰家辦理喪事,最後查到朱守先家。海瑞派人去朱守先家搜查,果然搜出了贓物和兇器。
大堂上,朱守先供認他還有兩個同夥。海瑞一聽,擔心同夥得到消息逃跑,便在大堂上假裝發怒,吼道:”既然殺了人,你一個人抵命就可以了,又何必無故牽連他人!“說着,就讓衙役把朱守先押入大牢,宣布明日宣判結案。
另外兩個同夥聽說海瑞隻追究朱守先一人,命日就要結案,便放松了警惕,沒有逃走。不料,海瑞把朱守先押入大牢後,馬上詢問朱守先另外兩人是誰,住在哪裡,詢問清楚後,火速派人前去抓捕。次日一早,另外兩個人就被抓捕歸案,三個人一起抵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