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熙皇帝,我們太熟悉了,大清王朝在他手裡被治理的如虎添翼,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康熙的繼位卻有些僥幸。他的父皇也就是順治皇帝本來沒想選他為接班人的,順利皇帝心意的接班人是福全,但孝莊中意的是康熙。
二人僵持不下,順治皇帝又去咨詢一位老臣的意見,這位老臣就是湯若望。一個西方傳教士,因為博學多才,取得了順治皇帝的信任。沒想到湯若望一個理由就奠定了大清國未來的接班人。那就是康熙出過天花。

當時整個皇室都籠罩在天花的陰霾之下,順治皇帝也得的是天花。康熙得過一次,就再也不會的第二次了,于是康熙成了接班人。順治十八年,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去世,康熙繼位。
由于康熙年幼,是以順治皇帝特意選了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康熙,這四位就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
赫舍裡·索尼,滿洲正黃旗人。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一等公爵。他的孫女赫舍裡氏後來成為康熙的皇後。
蘇克薩哈,姓納喇,滿洲正白旗人,其父為額驸蘇納。世祖時擢為議政大臣,後于順治七年告攝政王多爾衮圖謀不軌,多爾衮被追黜,其被晉為内大臣。
鈕祜祿·遏必隆,滿洲鑲黃旗人,後金開國功臣鈕祜祿·額亦都之子。
鳌拜,出身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以戰功封公爵,因戰功卓著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
按道理來說,順治皇帝的這個安排還是頗具智慧的。這四個輔政大臣互相制約,確定康熙皇帝江山的穩固。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權力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首先,德高望重的索尼由于年老體衰,精力大不如以前,索性作壁上觀,以年老多病為理由,畏事避禍,拒絕過問朝政,享受人生。一個不問世事,就隻剩下了三個人。
剩下的三個人中,遏必隆是個軟弱無力的主,沒啥主見,結果鳌拜根本就不将其放在眼中,成了鳌拜的附庸。而蘇克薩哈雖然貴為輔臣,但因為他靠出賣多爾衮起家的,是以威望很低,而且他的才能根本不是鳌拜的對手。
一個不問事,一個無能,一個不是對手,于是當年順治留下的權力平衡體系徹底瓦解,成了鳌拜一個人的天下,如脫缰之野馬的鳌拜很快權傾朝野,一手執掌着朝政大權,根本不把康熙帝放在眼裡。官員們呈送康熙帝的奏折,他經常不交給皇帝看便自作主張批閱。對于不肯黨附自己的官員,更是要置之死地而後快。這直接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
為了確定皇權不至于旁落,康熙14歲的時候,決定親政,而且康熙皇帝表現出了别樣的成熟,英明能幹,以至于輿論都要求輔臣歸政于皇帝。但這樣做卻激化了鳌拜和康熙之間的沖突。鳌拜依然不願意放權,但朝中輿論實在不可消。于是鳌拜開始“生病”了,他托病不朝。
衆所周知,這是以退為進,滿朝文武都知道鳌拜是假裝生病,是以,大家依然向鳌拜彙報工作,反而康熙沒事可做。因為大臣都去向生病的鳌拜彙報工作了,而鳌拜生病,沒辦法向康熙彙報。最後康熙被逼的沒辦法,決定去探望生病的鳌拜。
康熙探望鳌拜是沒有經過任何通報,直接走到鳌拜的面前對他噓寒問暖。結果鳌拜對康熙的突然到訪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藏在身邊的刀不小心顯露了出來。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在場的人都非常緊張,尤其是衆侍衛,無比捏了一把汗,這麼近的距離,鳌拜若想傷害康熙簡直易如反掌。其實,鳌拜雖然嚣張跋扈,但并沒有要殺害康熙的打算,但眼前的情形有些尴尬。
很快,康熙就打破了這個尴尬,智慧的康熙握住鳌拜的手說:“滿族勇士,身不離刃,這是本色,少保沒有忘本。”
鳌拜連連謝恩。随後康熙回到了皇宮,回到皇宮後,康熙就對身邊的心腹說:“鳌拜必須除掉”。
為了鏟除鳌拜,康熙開始訓練“布庫”,最終康熙八年的時候,鳌拜被擒拿,并囚禁了鳌拜。之後康熙收回所有權力,開始治理朝政。
對于智擒鳌拜,《清史稿·聖祖本紀》是這樣描述的:康熙八年五月“戊申,诏逮輔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鳌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事實上,任何大臣都不能在皇帝面前現刀的,這無疑是對皇權的藐視,任何皇帝都不可能容忍。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