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争。今天的人們回首二戰,無論他屬于哪個陣營,基于何種立場,隻要他站在相對客觀公正的角度,都會承認蘇聯紅軍在這場戰争中重要作用和突出貢獻。然而,同樣不容否認的是,在血火交融、英雄萬千的蘇、德戰場還出現了為數衆多的軟骨頭和賣國賊,他們賣身投靠德寇,甘為驅使,助纣為虐,甚至把屠刀對準以前的同志和戰友,在二戰史冊中留下了極不光彩的一頁。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而在蘇聯的叛國者與賣國賊中,有一位最為特别,其不僅軍銜極高,而曾經功勳卓著,他就是莫斯科保衛戰的英雄,原第2突擊集團軍司令兼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員安德烈·弗拉索夫中将。弗拉索夫1919年參加蘇聯紅軍,在國内戰争中表現優異,1924年至1925年,曾在列甯格勒高等騎兵學校訓練班深造,與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和葉廖緬科等人是同學。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1942年,在莫斯科大反攻後,由于弗拉索夫的表現十分亮眼,戰役後被授予列甯勳章和紅旗勳章,但接下來,光榮不再伴随弗拉索夫。1942年4月,他被任命為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員和第2突擊集團軍司令,雖然弗拉索夫部隊的攻勢顯現出和以往一樣的迅速和銳利,但看出蘇軍破綻的德軍立即調整部署,經過苦戰,終于成功地将第2突擊集團軍分割包圍。

而最後關頭,弗拉索夫的表現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包括自己人和敵人。在突圍徹底無望後,他放棄了指揮和戰鬥,抛棄了自己13萬戰友,坐在房間内等着破門而入的德國兵。在被俘後,弗拉索夫很快便向德國人表達了合作的願望,這位聲名顯赫中将副司令就這樣主動叛變。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1944年11月14日,以弗拉索夫為首的一群賣國賊在布拉格成立所謂“俄國人民解放委員會”。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正式任命弗拉索夫将軍為俄國武裝力量總司令,授予他中将軍銜,他的部隊也被命名為“俄羅斯民族解放軍”。德國人還表示将向弗拉索夫的“解放委員會”提供資金。“俄羅斯民族解放軍”組建後,不少在德軍指揮下的俄羅斯籍部隊紛紛投靠,包括在法國和南斯拉夫作戰的部隊。加之大批“志願者”的加入,叛軍很快得以大大擴充,人數增加到10餘萬。這些部隊的人員大多轉戰各地,雙手沾滿了蘇聯和歐洲人民的鮮血。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這支所謂的“俄羅斯解放軍”成立時,二戰已接近尾聲,西方盟軍和蘇軍正在步步進逼,弗拉索夫和他網羅的一夥俄羅斯民族敗類深知如果德國戰敗,他們肯定逃不脫蘇聯政府的懲罰,是以在德國投降之前,“俄羅斯民族解放軍”就決定向美軍投降以尋求庇護,不過其如意算盤沒有實作,“俄羅斯民族解放軍”第1師到達美軍防區後,即被解除了武裝。第2師還沒來得及跑到美軍防區即被蘇軍包圍俘獲(第3師人數較少,始終未形成戰鬥力)空軍部隊駕駛飛機投降了美軍。而蘇聯方面則立即要求美軍遵守兩國曾達成的協定将這批叛軍移交蘇聯。

主動叛變 抛棄13萬戰友 4年後被抓回判處極刑 決不寬恕,這個人是誰?

1946年6月3日,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蘇聯,而在抓回蘇聯後,蘇聯對于這些叛逃也是決不寬恕,1946年8月1日,也就是其叛變後的4年後,經過審判,弗拉索夫、布尼亞琴科,以及其他“俄羅斯民族解放軍”的8名上司人被判處極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