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禦蒙古、防八旗的明長城,為何在大清就廢棄不用了呢?

在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的王朝中,隻有唐朝,元朝和清朝沒有大規模修築過長城。若說是修築長城最勤快的,要數明朝。

禦蒙古、防八旗的明長城,為何在大清就廢棄不用了呢?

萬裡長城,雖然起源于秦朝,但現在儲存最完整,最壯觀的,還要數明朝的長城。整個明朝,都對長城情有獨鐘,曆代皇帝都在修築長城,明朝的長城,最長的時候,超過一萬六千裡,但儲存下來的,并沒有這麼多。

長城一線,成了明朝邊關重鎮。明朝朝廷,又在長城的基礎上,增設了九邊,其中,宣大兩鎮,防禦蒙古;薊遼兩鎮,防禦女真;在明朝後期,又花費了重金,在遼西走廊打造出一條相當堅固的防線,南起山海關,北至錦州,中間大小堡壘四百餘座,号稱關錦防線。

就連大思想家王陽明都承認,明朝的命門在宣大、薊遼兩處,兩處若失守,天下就危險了。

由此可見,上到朝廷,下到民間,都對北方這條防線情有獨鐘,甚至把這些防線,當作明朝根本。

到了清朝,這些防線大部分都廢棄了,很多人解釋道,這是由于清朝統一了東北和蒙古,是以這條防線就沒有什麼用了。

禦蒙古、防八旗的明長城,為何在大清就廢棄不用了呢?

實際上,清朝到了乾隆二十五年的時候,才達到全盛的版圖,而在這之前,清朝和蒙古開始了長達百年的争鬥。

但我們也發現另外一個問題,同樣是應對北方蒙古的進攻,為什麼清朝卻不太重視北部防線的修築呢?

準噶爾汗國于清王朝的百年戰争

如果了解這段曆史,就不難發現一個問題,和清朝争鬥的蒙古,和與明朝争鬥的蒙古并不相同,清朝在沒有入關之時,就開始拉攏蒙古,并且進攻北韓,這樣的政策在明朝也曾經用過,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裡,北韓和蒙古成為明朝和清朝争奪的焦點。

但由于很多原因(這些原因很複雜,既有崇祯個人的原因,也有明朝朝臣的原因,更有财政的壓力)。明朝最終放棄了蒙古和北韓,始得清朝沒有了後顧之憂。

清朝對蒙古貴族的拉攏是相當慷慨的,清朝對北韓,是宗主國對待附庸國,而對待蒙古,則更像是平等的盟國,清朝在滿洲八旗的基礎上,設定了蒙古八旗,讓蒙古各部落的貴族,享受着幾乎和滿洲貴胄相同的待遇。

這些政策,慢慢瓦解了蒙古各部落,在清朝入關之時,東部蒙古已經完全臣服于清朝的統治,并且協助清朝入侵明朝的土地。

但随着清朝實力的越來越強,蒙古貴族也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在蒙古高原,以及現在的内蒙古地區,簡單而言就是明長城北方的廣闊土地,有了三種聲音:

一種是想要恢複成吉思汗的榮光,建立另一個蒙古帝國;

一種是服從清政府的統治,享受清政府給與的優待;

還有一種,叫做牆頭草。

清朝在滅了南明,獲得了明朝的大部分領土之後,準噶爾汗國也成立了,這個汗國統治的區域,并不是整個蒙古,而是蒙古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等廣闊土地,在蒙古高原的中東部,依舊是清朝的統治範圍内。

也因為這樣的地理區域的不同,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的戰鬥地點,并不在北方,而是在西方,在陝西,甯夏,山西一帶。

因為征戰的區域不同,是以,清朝對原來明長城并不太在意,反而如果費力氣修築明長城,肯定會引起東部蒙古貴族的警惕,如果這些蒙古貴族成了準噶爾的附庸,清朝将面臨西部北部同時開戰的困境,這是清朝不願意看到的。

準噶爾汗國在建立之後,一直想要和清朝分庭抗禮,是以,準噶爾汗國和清朝都把争奪的重點放在了東部蒙古貴族,這一點,在電視劇康熙帝國中,表現得極為清晰。

雙方都在通過拉攏以及武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雙方在蒙古國的勢力範圍此消彼長,很多場戰鬥,都是在長城以北展開的。

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的交鋒,在康熙中期開始有了分曉,康熙帝憑借強大的實力以及高明的外交手段,先後拉攏了位于西藏青海一帶的和碩特汗國,讓他們慢慢脫離準噶爾汗國的控制。

禦蒙古、防八旗的明長城,為何在大清就廢棄不用了呢?

接着,通過和親,瓦解準噶爾汗國的可汗噶爾丹的警惕,接着,連續五次攻打準噶爾汗國,雖然也吃過幾次大敗仗,但整體而言,清朝占據上風,噶爾丹死後,準噶爾汗國實力大為削弱,隻剩下新疆中西部一帶。

但康熙皇帝的五次征讨準噶爾,隻是将戰線從甯夏陝西一帶,向西推進到新疆東部,整個蒙古完全處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準噶爾也曾經想要反擊,他們避免和清軍主力交鋒,而是出兵侵略西藏,清軍發起反擊,第一次輸了,第二次赢了。

在雍正時期和乾隆時期,準噶爾汗國多次死灰複燃,甚至一度擴張到整個新疆,并且将戰火燃燒到了甯夏陝西一帶,雍正皇帝任用名将嶽鐘祺,擔任川陝總督,對準噶爾發起反擊,最終遏制了準噶爾的攻勢。

直到乾隆年間,清朝趁準噶爾内亂,這才把準噶爾汗國滅了,結束了清朝和準噶爾汗國近百年的征戰。

由此可見,清朝和準噶爾的百年戰争,戰争的重點在西部,大部分都是在長城以外,明代的長城根本沒有什麼用處。準噶爾汗國滅亡之後,清朝便沒了對手,在這期間,清朝也修築了一些長城,但這些長城,隻是為了防止中原的漢人遷徙到東北,破壞清朝的根基。因為清政府的短見,讓東北上百年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最後,反而便宜了俄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