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據記載“史記”中曾有劍道等篇,但卻沒流傳下來。在俠客列傳及個别人物傳中,雖有習練劍術的記載,但太史公獨創紀傳體是人物,表、書分門别類的特點。是以在傳記中不記劍法隻講故事。再者兩漢時期,史記被朝廷多次删改,那麼劍道等篇遺失則在所難免。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不過這也再次論證了一個事實,統治者對兵家機密之慎重,是由來已久的。顯然,劍道作為軍事技術的一部分,和武器生産工藝是一樣的,在史記中都沒有全面的文字留存。當然,這些沒在史記中出現的文字,并不代表被真的删除了,而很有可能另造别冊。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同為漢時被譽為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中記載越女劍時,借越女之口講劍道。今天看也算是一種傳承。但越女劍所言劍道是青銅劍,我們知道漢朝已是鐵器時代了,是以越絕書記載上一個時代的擊劍技法應已不是禁忌。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這其實就是我提到的最早的技術更新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技術更新包括兩個層面的,第一是兵器。第二是使用。那麼問題中所說的國術就是使用問題。兵器從青銅到鐵器,再到鋼鐵,火器。以及短兵到長兵,再由近射到遠射,步兵到馬戰再到水戰。武器的發展和實用技術的發展是同步的,隻不過有時兵器領先有時使用技巧領先而已。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但從冷兵器開始的上古到其結束的清末,可以明确的是兵器在民間始終是禁忌,而使用方法也就是國術也是統治階級獨占的資源。比如官爵世襲就是一種保護手段。當然在中國這種保護并不是絕對保險,朝代更疊始終是每個王朝的夢魇。是以每個更疊期就是兵器和使用技巧輪回的時機,這也是國術走入民間并遺留在民間自由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以上問題卻很有意思的提出了,民國和現代。這的确也是兩個重要的轉折期。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先說說民國時期:按曆史規律,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相應的實用技術也應該順勢而變,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走向,傳統國術卻在輿論中走向了高潮。如:清末義和團運動、驅除鞑虜、中華武士會、精武會等等。其實這是一種民族心态的反映,泱泱中華幾千年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開始,中國就被西方人逼上了現代工業化這條路,其實是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的。那麼經曆了一甲子後到了20世紀,這一狀況仍無改觀。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國人實在有點想不透了。于是一部分文人帶頭走上了開發了一條另類之路,臆測。把冷兵器時代最為自豪的秘密武器重新啟動。我們耳熟能詳的刀槍不入,金鐘罩鐵布衫等等市井中雜耍戲法也堂而皇之了。沒辦法,在當時那種連皇家都自顧不暇的時期,又有誰會關注文化的健康問題呢?

再加上一大票文人以文化形式,如小說、雜志、報紙的渲染和推波助瀾。意識形态的扭曲與時代的大發展相伴而行。于是這種沖突也反映在現實中,比如清末的北洋軍團後來演變成北洋軍閥,在這些頭目們的幕僚和親信中就有大量征召延攬武林高手的習俗。這習俗直到抗日戰争依然在延續着。當然,也有演變。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舉個例子,我們一直以為二十九軍宋哲元大刀隊,是中國國術在熱兵器戰場的執行個體。但遺憾的是我不得不告訴大家,這隻是我們的想象。那場發生在1933年3月的事件,是一場夜襲。主戰武器是手榴彈,大刀隻是輔助使用。不過,這并不影響這一事迹成為鼓舞中國人民繼續抗戰的動力。因為在當時一場勝利太重要了。是以當槍炮的殺傷力得到中國人徹底認識後,國術就随之轉變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動力。比如亮劍精神、大刀進行曲等等。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最後得聊聊現代國術的事兒了,順着講得講1949年解放後,倒着講似乎得說2017年4月那場事兒。不過我覺得還是順着講吧,吳彬對中國國術來說是個裡程碑式的人物,不久前我采訪他時,他親口告訴我,1953年他從上海考入北京體育大學之後,被配置設定做國術工作,同時被告知,不得教用法。這顯然是真的,新中國建設是有其特殊性的,是以這一規定必有其曆史的意義。是以又一個甲子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國術在官方運動隊或體校中的都是以表演為主的“競技類”。

中國國術在冷兵器時代、民國時期與現代,有什麼異同?

吳彬

與此同時,還有一支也在發展,民間國術。這是一支比較特殊的力量,他們的一般在公園裡、小區裡、或者在家裡默默的傳承着。由于傳統原因或因師承關系或個人愛好,民間國術傳承竟然堅韌至今。雖沒有國家撥款、組織關照、也沒有正式的舞台或擂台,但這一類卻始終不移的堅持着傳統。可以證明今天的國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于這個群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