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3566篇文章

在這個全民追求“和諧”的時代,醫患關系卻變得越來越緊張。随着近幾年來國家政府、各大醫院對人文關懷的重視,現象正逐漸得到緩解,但是每一次的進步都離不開“醫”與“患”這兩個群體的共同努力。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一則真實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個故事發生于 2013年,安徽某一附屬醫院眼科科室。眼科醫生們在每天早上7點45分都會準時開始查房,因為要在裂隙燈下進行眼底檢查,醫生都會将病人帶到暗室等候。由于病人較多,現場較為混亂,謝大爺排了許久的隊,也沒有輪到他,心裡有點焦急、生氣。自己回到病床不讓醫生進行檢查。陳主任走到病床前,謝大爺也拒絕檢查,并且大發脾氣,誰勸說都不起作用。

翟醫生立刻給老人家的女兒打電話,說明情況,并且因流程問題不到位向家屬道歉,希望家屬勸說一下。

護士長走到病人床前,讓謝大爺說出心中的不愉快,以誠懇的态度為大爺分析了檢查流程存在的問題,表示通過這件事會積極改進工作……

護士長的态度和溫柔的話語令老人家動容,謝大爺終于同意讓醫生拿手電筒檢查眼睛。

第二天,謝大爺女兒發來短信說:“陳主任,早上好!因昨天我一早有事去了外地,今早和我父親飲茶才知道你親自過來了這事,我父親性子特别急,真的很抱歉跟你添了大麻煩!!其實我所見到你們科室人員的态度和專業都很贊許和滿意!真的很不好意思!祝你和科室都工作愉快!感謝你們住院期間對我父親的照顧!”

陳主任回短信說:“不客氣,昨天的事首先是我們有不夠周全的地方,患者較多,人員較擁擠,出現了插隊的現象,說明今後我們工作還有提升的空間。我擔心的是由于我們的不周全造成老人家誤會,進而影響心情,血壓高,請向老人家解釋,我們會虛心接受老人家意見,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感謝家屬們的了解和寬容!”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出自醫學家特魯多先生墓志銘上的一句話:“偶爾去治療,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些字眼裡仿佛透露着對醫生這個職業更為深遠的定義。

随着網絡的興起,微信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互相聯系和資訊交流中。許多醫生為了能與患者進行更好的溝通、為患者普及相關的醫學知識,會組建一些個人的微信群。在這些群聊裡,相同病症的患者會加入同一個群,在群裡大家可以互相探讨病況,互相分享經驗,彼此加油鼓勁。醫生也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在群裡為大家解惑釋疑,進行相關的醫學知識的科普,盡個人能力減少患者反複跑醫院看檢查結果的經濟負擔,并且友善及時提醒一些出院患者進行複查。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醫患關系一直是我國面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始行動:

一、醫生“走進”患者

“醫乃仁術”不僅僅是對醫護人員技術的描述,還包括對患者及其家屬良好溝通的展現。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們受過高等的教育,接受了數十年的培養。我們能夠遵守最基本的原則:尊重、同情、耐心、誠信。

1、面對一個不了解專業知識的病人,我們要從内心充分尊重病人。人生而平等,醫護人員要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生命,也要尊重患者對疾病和診療的認識觀點。

2、人們常說:醫護人員要有同理心。同理心最重要的就是換位思考。我們要從患者的處境出發,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他們解決問題。我們工作開展的效率也會得到大大提高,還能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

3、柏拉圖曾說過:“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患者是最了解自己病情的人,病情資訊的采集是否全面,這直接關系到了醫生進行診療的措施。醫務人員的耐心聽取,不僅能疏洩患者的不良情緒,對治療産生積極作用,還能在這個基礎上與病患建立更加信任的醫患關系。

4、人體本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現在的醫學系統也尚未完善,許多疑難雜症我們醫務人員仍然是不能解決的。是以醫務人員在診療的過程中要客觀地反映治療效果及現狀,讓患者及其家屬有心理建設,必要時要多一些安慰、疏導的話語。

一個良好溝通的事例分享給大家。一位長了異生齒的大學生去牙科醫院拔牙,拔牙前她擔心地問為她治療的中年男醫生:“為什麼會長異生齒”,中年醫生想了一會兒說:“因為聰明呗,你見過貓耳朵裡長的聰明毛嗎?貓聰明了多長毛,你聰明是以就多長了個牙。”拔牙的整個過程都很輕松、愉快,不到幾分鐘便順利的結束了。

結束後,醫生把牙齒遞給了患者,說“收着,拿好了,圓圓的,還挺可愛。”

兩句玩笑話,讓患者消除了緊張、擔憂的心理,整個治療過程也完美的結束了。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二、患者“拉進”醫生

在這場醫患關系中,有“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白衣天使”等的道德标準與職業操守被社會與醫院管理者作為标準來要求醫生,有關患者的責任與義務要求卻少之又少。為了建構和諧的醫患關系,患者也應該為此盡己所能貢獻一份力量。

病患及其家屬的文化水準參差不齊,我們不能做到每個人都能了解醫務工作者所說的專業知識,但我們可以做到“尊重”、“信任”、“了解”、“愛護”這四個基本要求。

1、患者的個人意識在逐漸增強,但我們作為患者,目的是通過醫生的幫助将我們的疾病治愈。對醫務人員最基本的尊重是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給予到的,這同時也是對我們生命的尊重。詢問時的語氣緩和、治療時的一聲謝謝……看似不起眼的一個溫暖動作,也許會“治療”醫生一天的疲憊。

2、古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醫患之間也存在這樣的關系。有些患者對于醫生的信任度降低,在就診時故意隐瞞病情,以試醫生的水準;有的不願如實叙述,緻使誤診;還有些病患不遵從醫囑,治療時我行我素。這些不信任的行為都會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更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以在醫生詢問病情時,作為一名合格的病患,我們需要如實叙述,給予醫生足夠的信任。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3、新醫療環境下,醫療條件與水準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醫學領域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一些疑難雜症仍待解決。醫務工作者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治愈所有病人的疾病,他們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我們要了解醫務人員所實施的行為完全是為了解除病患的痛苦。

4、我們總會說醫生是“白衣天使”,白大褂是他們的戰袍,手術刀是它們的武器。可是褪去這一圈圈的光輝,他們也隻是一位有着複雜情感,有着家庭的普通人,他們也會承受不住千言萬語的攻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确的愛護這群“天使”,不做網絡“鍵盤俠”,為他們支起保護的屏障。

醫患關系緊張?關鍵因素是什麼?

抗疫醫生劉凱推着87歲病人欣賞久違的日落圖檔讓我們看到了醫患之間的美好。他說:“隻要讓這個病人看見光明,生命就永遠不會消失”。疫情結束後,劉凱醫生與老人在武漢重逢,老人緊緊擁抱住劉凱醫生,連聲道謝并表示“這是我的救命恩人!”。山川日月,暮光銀河,有愛相伴。醫患關系本就是情感的互換,情感的交流。醫生的心永遠會為生命而熾熱,患者的心永遠會為治愈而感動。

醫患之間需要溝通的不僅僅是資訊的交換,溝通的目的也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落實責任,而是拉進聯系,增加信任,給予情感上的慰藉。願醫患關系猶如清晨的一縷陽光,充滿朝氣與希望。醫患和諧,從心開始;和諧醫患,沒有終點。

作者: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苑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