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回看百年前屈辱沉重的近代史,不由得想起了了嶽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可以笑談匈奴血”。

中華民族能走到今天,經曆過多少的危難,而最為屈辱慘烈的便是中國的近代史了。

中華地大物博,但卻因閉關鎖國,導緻科技技術落後,當西方經曆了文藝複興,工業革命後,我們國家因閉關鎖國,資訊堵塞,便像砧闆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在面對各國入侵瓜分中國土時候李鴻章就曾說過:“華夏永遠之大敵,小日本也!”日本的生存空間與生存資源都十分逼仄,是以一旦有可能,它都會露出擴張的獠牙,這是它的生存本能所決定的。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1938年7月7日,日軍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軍隊在在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軍事演習,而演習期間卻謊稱有一名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入城了搜查。

日軍的意圖便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被中國駐軍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拒絕後,日軍便迅速包圍了起來,二十九軍副軍長泰德純經過與日方商議,覺得同時雙方派人員前去調查。

而二十九軍的軍長宋哲元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估計錯誤,又一直想着儲存實力去應對其他事情,便一直對日軍容忍。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這也導緻日本進一步的欺壓。直到日本駐軍司令長在7月26日晚上發出要求中國軍隊全部撤出北平的通牒,宋哲元才醒悟到日軍是要把華北占領了。

當時的中國人面臨了巨大的痛苦,各國入侵瓜分中國,各大軍閥各自為政,裝備差距,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民族當時面臨着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作為整個民族解體了,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便是團結一心,奮起抗争。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光是沉痛,不能救國,“濁酒不銷憂國淚”,那渾濁的烈酒哪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抛灑的青春熱淚,“救時應仗出群才”,國家的救亡圖存靠的是所有仁人志士的群策群力。我們民族是幸運的,在這時候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願意獻身的熱血兒女。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因為對情勢的預估錯誤,導緻二十九軍在面對日軍的戰鬥中紛紛處于下風,危急之下,為了保留有效戰鬥力,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下令撤退,而且指令親信張自忠留守北平以掩護撤退。

張自忠不是主戰派,他為了掩護西北軍撤退,為了避免與日軍直接沖突先後當了天津市和北平市市長,而後以天津市長身份和日本侵略軍談判拖延時間,一直維系着艱難的和平,為後期抗日儲存有生力量,也為29軍的撤離拖延時間。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日軍進城後,他和日軍談判,拖延時間,說服了日軍選擇不轟炸北平城,不入駐軍隊的承諾,又安排進步人士和群衆撤出北平,盡力保護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

他的做法避免京、津被屠城,然而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因沒有奮力抗戰,他就變成了“漢奸”“賣國賊”“親日派”,南京政府甚至對他進行了革職查辦,要将他送上軍事法庭。

華北學生甚至發動了好幾次集體運動,有一次張将軍被逼的躲進了廁所。在這個時候,還信任他的就隻有蔣介石、宋哲元等人。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直到回到蔣介石手下拿到了兵權,他才用痛擊日軍來證明自己,但中國百姓不吃這一套,群衆雖然承認他打仗非常厲害,卻并不承認他是民族英雄。

為了國家忍辱負重跟日本人交好,結果卻被學生憤青罵作漢奸。結果,張自忠先生死後,當初罵他漢奸的那幫的人又跳出來說,他是民族英雄。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拼将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很多人認為,他之是以奮力去對抗日本軍隊,目的隻是為了洗刷他漢奸之名。

他百口莫辯,隻得在臨沂、鄂北一次次自殺式沖鋒,直到襄樊那一仗,張将軍才得到了機會,張将軍明明可以在對峙的時候就撤退,或者等待援軍,但他偏偏帶隻兩個團去迎擊日軍的重兵。

在局勢不利的時候也可以撤退,但他偏偏要留下來,他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死來洗清嫌疑,拼将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在張将軍的葬禮上,蔣介石追授他為陸軍上将,隻有張自忠生前就是陸軍中将加上将銜,死後被正式追授二級上将,是以說張将軍是中國抗戰時期犧牲的最高軍銜的将領。

張自忠還是中國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将軍。日軍方面也說道,對于這樣值得尊敬的人,他的遺體,也要保留尊敬。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更有日軍軍民回憶說道:“在當時的氣氛裡,好像所有人都對那個中國軍官充滿敬意,我想大概是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決死的精神與勇氣吧。”

張自忠将軍殉國(1940.16.5)後,因遺體處于日軍控制的陣地下(日軍也想将這位對手舉行最高葬禮,稱其為“中華民族之脊梁”!)38師黃維剛親自帶領敢死隊端着輕機槍于16日夜突襲南瓜店,日軍為防止遺體受損,停止使用飛機轟炸,并曾多次派出突擊敢死隊搶奪遺體但未成功,遺體被運往當時首都重慶下葬,日軍飛機3次飛臨上空,并未投下一顆炸彈,投下的而是白花。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後發現他的身體上有八處傷口,其中槍彈傷五處,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李易安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張自忠真的配稱得上是人傑與鬼雄了。1940年11月16日,張自忠将軍以國葬之禮被葬于重慶雨台山,後來,馮玉祥在張自忠墓畔種植梅花,後來便将此山改名為梅花山。

為了中華最後之國門宜昌,裹屍于湖北江川茂林之間。一生忍辱負重,隻求一死明志。相信要是他多活幾年,日本人可能也會早幾年滾回去,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國人對于英雄的苛求

袁崇煥被群眾咬死的,張自忠是被逼的自己尋死的,國人們唯難平視!面對失敗的結果,總有人需要背鍋。

國人喜歡跟在勝利者後面,失敗者人人都要踩一腳來劃清界限,就像李鴻章一樣,竟然要一個人把一個國家的屈辱都背上,在大背景之下,他所簽訂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等,仿佛都是他一手所造成的,都是因為他,中國才淪落至此。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不加考證就去質疑那些前輩先賢的的人,顯得多麼标新立異一樣。

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層層上報,戰機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我看到的都是一個從始至終為國賣命保家衛國的人,為國家賣命的人就落得這麼個口誅筆伐的下場,希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能挺身而出,而不是躲在後面幸災樂禍,我們看不見聽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今天的歲月靜好,皆因他們在前方負重前行,浴血奮戰。

小結:

當我們在不斷地不加考證,不細研究就去否認前面的先烈為我們做出的犧牲的時候,我們今天還能記得前賢沉痛的領悟嗎?

善良的國人與同胞們,希望不要忘記前賢的傷痛與血淚,正因為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換來我們如今的歲月安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