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又一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給人帶來希望。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劉浩團隊傳來消息,1名因外傷性脊髓損傷導緻下半身癱瘓的中年男子接受了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首批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脊柱外科接受“同種異體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臨床研究”的患者。目前首例接受治療的患者,已完成4次間充質幹細胞制劑注射,尚無不良反應。

這則案例讓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對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有着更大的期待!
目前,随着幹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學者緻力于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相關研究。今天我們也将在這篇文章中,系統總結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幫助大家對這一領域的臨床進展有更多的了解。
01脊髓損傷與間充質幹細胞治療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脊髓損傷這種疾病,脊髓損傷是一種能夠讓人衰弱的疾病,其通常會造成患者終身殘疾,如終身癱瘓等。
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真的有說的這麼可怕嗎?
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元細胞會在前12小時至幾周内出現死亡,導緻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大量丢失,進一步出現神經細胞脫髓鞘、神經細胞空洞、神經膠質瘢痕,相應的,患者會表現出感覺、知覺的喪失,各種功能受限等。此外,因為神經細胞幾乎無再生能力,神經系統修複損傷的髓鞘及重建神經連接配接功能的能力較為有限,是以,脊髓損傷要恢複往往是很困難的!這就是為什麼脊髓損傷會出現那麼嚴重的後果!
目前,不斷發展的醫學技術為生物治療鋪平了道路。活性細胞,如幹細胞等都有着促進愈合和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其中,間充質幹細胞作為一種完美的基于細胞的組織再生方式,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關于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資料以及資料越來越多,截止到目前,在http://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的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項目有492項,其中主要以臨床Ⅰ期和Ⅱ期為主,涉及到的幹細胞包括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等。
02
荟萃分析: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取得效果
研究顯示:在細胞治療領域,間充質幹細胞無處不在,并具有獨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可塑性、多向分化潛能、歸巢能力、免疫調節性質和抗炎作用。加上其在體外很容易獲得和進行擴增,并且具有出色的基因組穩定性,常常是研究幹細胞療法的首選。
日前,有研究者在Cytotherapy上發表了相關文章[1],總結了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創傷性脊髓的成果及其後續發展。研究人員通過文獻分析,共篩出了19項相關研究,其中幹預人群為創傷性脊髓損傷患者,幹預療法采用幹細胞治療,而對照療法則為正常護理,之後通過記錄、評估患者治療前後的神經系統狀态及膀胱功能情況等客觀資料來判斷治療效果。
圖檔來自文獻[1]
神經系統狀态評估:神經系統狀态主要采用損傷等級量表(AIS等級)以及美國脊柱損傷協會感官量表(ASIA感官)來評估。19項研究報告中共有6項涉及AIS等級量表,納入了259名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神經系統狀态的等級提高,表示患者神經系統狀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而對照組的神經系統狀态等級無明顯改變。有11項采用ASIA感官量表來評估,共納入538名患者,其結果提示幹細胞治療患者總體 ASIA 感官評顯著改善。
膀胱功能情況:3項涉及84患者的研究中,監測了患者的殘尿量,其發現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的殘餘尿量顯著減少。此外,2項涉及94名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實驗組的膀胱功能顯著改善。
不良反應情況:12項研究中發現有些患者存在不良反應,其相比于對照組,有些患者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如發燒、頭痛等,這些不良反應可自行緩解或通過治療得以緩解。随訪過程中未發現患者有出現惡性良性腫瘤、死亡等重大不良反應。
03展望:更多的臨床佐證或将到來
通過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文獻系統總結,肯定了間充質幹細胞對脊髓損傷的療效,不過,由于目前大多數研究仍處于I、II期臨床,加上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小的不良反應,是以其治療方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時間會檢驗間充質幹細胞對于脊髓損傷的治療作用及修複能力。在2022年,期待這一領域有更多的臨床研究輸出,為推動臨床轉化發展提供更多的佐證。
參考文獻:
[1] Muthu S, Jeyaraman M, Gulati A, Arora A. Current evidence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ytotherapy. 2021 Mar;23(3):186-197.
[2] Salewski RP, Mitchell RA, Shen C, Fehlings MG. Transplant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clonally derived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promotes recovery after murine spinal cord injury. Stem Cells Dev. 2015;24(1):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