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丞相,相國,宰相一般指的是自皇帝以下的最高行政長官,自秦設立到朱元璋廢約有1600年曆史,曆朝曆代中宰相都是皇帝之外一國實力的主導者,可以說宰相有多少能耐,國家就有多強。
我國古代出現過不少強盛的朝代和國家,這些朝代和國家都是在哪些名相手中強盛起來的呢?
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 。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 。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绾、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 。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 ;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僞造遺诏,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鹹陽鬧市,并夷三族 。
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争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争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饷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終侯"。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劉禅追谥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軍。王猛出身貧寒,隐居山中,販畚箕為業。博學好讀兵書,善于謀略和用兵。東晉永和十年(354年),東晉大将桓溫進兵關中,王猛往谒,談天下形勢,一針見血地指出桓溫北伐隻想提高個人威望,并無收複關隴失地的雄心。他拒絕桓溫之聘,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封清河郡侯,成為苻堅主要的輔佐。王猛在前秦任職十八年,綜合儒法,選拔廉明,講求實效,政績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任始平令,以明法峻刑禁勒豪強。為京兆尹,在京城一帶堅持執法行事,數旬間誅不法貴戚豪強二十餘人,百官震肅。在軍事上,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統兵消滅前燕,留鎮邺,都督關東六州軍事,為統一北方作出重大貢獻。選賢任能,法簡政寬,使燕民各安其業。在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以緻田疇開辟,倉庫充實。他執政期間,"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呈現小康景象。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終年51歲。王猛臨終猶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采納,因而有淝水之敗。王猛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謝安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将軍謝尚從弟。謝安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隐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并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于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曆任征西大将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号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赢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病逝,年六十六,追贈太傅、廬陵郡公,谥号"文靖"。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于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曆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唐初齊州人,房彥謙之子。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谥文昭。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是以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颡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于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将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谥"忠獻",親撰并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廟。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甯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甯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甯。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谥“文”,故世稱王文公。革命導師列甯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是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并稱為"宋末三傑"。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拟诏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财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 ,因淮将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顔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複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将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甯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脫脫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曆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顔舊政,複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農曆閏七月,複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曆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贊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诏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複官。
這些名相你認同嗎?
你認為還有誰可以補充進來?
本文資料皆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曆史生活人文,品史聞事見時, 衆推風雲榜(請輸zhongtuifyb)與你暢聊風雲變幻,共推精彩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