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确實如此,每當中國危難之際,總是有無數的有名或者是無名的英雄挺身而出,為家國、為民族血戰到底,即便是柔弱如婦女兒童,也往往有着不輸壯年男子的氣魄。明末時便有女子以死抗敵寫下這樣一首詩: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腐肉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同樣,出生于1631年的夏完淳也是這樣一個這樣的英雄人物,他“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年僅14歲就參加了抗清隊伍,英勇殺敵,最後兵敗被俘,年僅17歲,可謂是少年英雄,不輸古人遺風,尤其是他在臨終前怒斥叛徒洪承疇,被後世人所傳頌。他曾經寫下無數詩篇表達他的愛國之情:

“我欲登天雲盤盤,我欲禦風無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憂天寒。瓊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淩回瀾。 澤中何有多紅蘭,天風日暮徒盤桓。芳草盈箧懷所歡,美人何在青雲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欲往從之道路難,相思雙淚流輕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瑤琴一曲風中彈。風急弦絕摧心肝,月明星稀鬥闌幹。”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婦人盡義氣,孩童盡忠,是一個民族心中最為憤怒的呐喊,也是中國人血脈當中最為堅韌的東西,它比原子彈還要兇猛,比什麼先進的武器還要重要,因為隻有有了這種決死一戰的精神,我們才可以在曆史上一波又一波的侵略之下保持我們的民族尊嚴與民族傳承,保證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永遠不倒下。

這種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在宋朝的時候曾經有過,在明朝的時候也曾經有過,即便是經曆了清朝200多年的統治,到了民國時那種積貧積弱的時代,我們的民族精神仍然凝固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抗日戰争當中,在南京就曾經有過這樣一群孤兒,他們痛殺日僞軍2000多人,犧牲時平均年齡僅僅16歲,僅有一張黑白照存世,卻惹無數國人落淚······

日本對于中國的觊觎并不是在清朝的時候才開始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的。中國和日本的戰争在曆史上一共有四次,分别是:663年8月發生的白江口戰役,這時候中國是唐朝;1592年至1593年的第一次戰争和1597年至1598年的第二次戰争,這是明朝;然後就是甲午戰争和抗日戰争。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是以等到清朝滅亡之後,民國雖然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實際上當時卻是軍閥混戰的狀态,日本人再次想起了他們的“曆史傳統”。1931年,日本就開始了對中國的蠶食,不過畢竟曆史上的四次戰争他們隻赢過一次甲午海戰,“天朝大國”的印象還是有一部分留在了日本人的心中,是以他們一開始是非常穩健的逐漸蠶食。

柳條湖事件之後,日本人感受到當時的中國似乎對于自己的侵略沒有什麼有力的反擊,于是馬上爆發了他們“沐猴而冠”的性格,開始瘋狂的、大踏步的向南進發。但是,當時的中國不是不想反擊日本,而是内部太亂沒來得及和日本交手,而日本的全面進攻則讓亡國的危險深刻的刺激了當時中國國内的各方面勢力。

于是,全面的反抗也就爆發了。一開始,日本人靠着自己先進的武器和突然襲擊,向南突破得非常快。華北地區被他們迅速地帶過,然後又來到了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在這裡,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日本人希望用殘酷的屠殺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徹底壓下去。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可是中國人的反抗精神是武力能夠壓制下去的嗎?換個角度來說,如果當年的日本人不是在自己的行進途中采取殘忍的手段,也許後面還真的會少了不少的反對者,因為中國人還是相信“禮尚往來”的。可是,正是因為日本人的暴力行為,使得柔弱而又手無寸鐵的中國人開始了堅決的反擊,這其中甚至有一群孤兒奮起反擊,痛殺日僞軍200餘人。

12月13日左右,南京淪陷,南京大屠殺開始,而人們的反抗也從此開始。南京人民并不是像電視劇裡面那樣全部的乖乖的投降,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是曾經夏完淳戰鬥的地方,怎麼可能就這樣輕易的投降呢?哪怕民國政府放棄了他們,哪怕正規軍被日軍打敗了,他們也并沒有就此甘心做亡國奴。

他們組建了各種各樣的抗日武裝,這其中最為特殊的是一支叫做金陵孤兒義勇軍的部隊。聽這個名字,大家也知道這肯定是一支由孤兒組成的隊伍。的确,這支隊伍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是由當地收容所所收容的孤兒自發組織的抗日隊伍,他們當中年齡較大的孩子還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比如孤兒義勇軍的首腦——鐘華。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18歲的鐘華因為與國軍一起抵抗日軍,曾經被日本人驅趕到了下關的萬人坑裡,如果不是他的另外一個叫做雷嶽的同學的掩護,也許他的生命就再此終究了。但是,逃離萬人坑的他并沒有離開,他親眼看到了自己的手足兄弟和千千萬萬的同胞被日本人殺死,他也記得自己離開時朋友們對他說:一定要給我們報仇啊!

鐘華離開後就地組織了當地的其他孤兒和一些在戰亂當中失去家人的兒童,他們都懷着對敵人的切齒痛恨,加入了這個曾經真刀真槍跟日本人戰鬥過的“孩子王”的隊伍。一開始他們沒有武器,隻能靠突襲敵人的汽車、機車、焚燒敵人的糧食、倉庫。雖然他們人數不多,但是憑借着機警、聰明、靈活、大膽,也把日本人搞得風聲鶴唳的。

孤兒義勇軍的真正崛起要在于1938年,日本人為了 更大規模的戰争,在北固山下專門建造了一座軍用倉庫,并且用鐵絲網層層圍了起來。鐘華等人發現了這個事情,機智的他們想到了通過道地的辦法搶奪敵人的物資的辦法,一舉搞到了大批的彈藥、裝備,從此開始了他們以孩童之身馳騁疆場的光榮時光。

他們犧牲時平均16歲,僅一張黑白舊照存世,卻引無數國人落淚

這張黑白照片是孤兒義勇軍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可以看見他們的臉龐還非常稚嫩,最多也就是十幾歲的樣子,但是他們的防禦工事做得有模有樣,神情專注,雖然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但是整個人卻顯露出一種非凡的英武氣質。他們跪地瞄準遠方,眼睛微眯,顯然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沙場戰神了。

就是憑借着這樣的精神和意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射殺日僞軍。為了長期抗戰,他們還在金川門附近找到了一處地堡,内有通往城外的道地,這是他們的“根據地”,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了。他們用這樣的方法擊斃200多名日僞軍,害得後來的日本人不得不組織“76号特工總部”這個漢奸組織對他們進行撲殺。他們人已經去世了,精神卻仍然活着:

國破家散人皆戰,

稚子弱軀猶虎膽。

神槍起處夷膽寒,

當知華夏不可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