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工日報e網評|國粹傳承:路走寬了,才有更多人同行

勞工日報e網評|國粹傳承:路走寬了,才有更多人同行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由上海戲劇學院5位“00後”女生組成的“416女團”,經曆了爆紅、争議、翻紅,這一切都是她們未曾想到的。

(“416女團”演唱《探窗》 視訊源自B站)

近日,“上戲416女團”在跨年夜再度演繹《探窗》,引發網友刷屏點贊,再次喜提熱搜。此前,該團體曾被一些網友貼上“篡改平劇”“不務正業,去做網紅,還打着平劇的旗号”“這是在糟蹋平劇”等負面标簽。

而她們堅持着把自己認為正确的事做了下去——“我們并沒有對平劇本身做任何改編,隻是在用戲曲的發音唱戲腔,加入平劇‘四功五法’裡的‘唱’‘念’,用上手和眼,僅此而已”。

勞工日報e網評|國粹傳承:路走寬了,才有更多人同行

(“416女團”成員之一對“戲腔”做出解釋 截圖自微網誌)

說得沒有唱的好聽。随着她們合作錄制的《赤伶》《牽絲戲》《知否知否》《萬象長安》等多首戲腔古風歌曲在短視訊平台上走紅,作為專業戲曲演員的她們“開口脆”,讓“黑”過她們的網友也直呼“上頭”,于是“黑轉粉”。

她們以及一群熱愛優秀傳統文化且大膽擁抱當代新表達方式的傳承者,成功地把平劇這門國粹“拉下神壇”,讓傳統國粹成為“國潮之神”。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不要融合創新?一直衆說紛纭。

龔先生想從平劇的發展曆史,為大家提供幾點參考。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慶八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在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間(1840~1860)形成了平劇。

由此可見,平劇本身就是傳統戲曲與當時的潮流藝術結合的産物。

如今,用戲腔唱平劇作品、流行歌曲,何嘗不是又一次的融合呢?

藝術的傳承離不開融合、創新,隻要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喜歡、傳播,就是“改得其所”。如果固步自封,則無異于作繭自縛。要知道,一門藝術如果沒有了觀衆基礎,就成了沒人接盤的遺産,很容易被曆史湮沒。

得益于新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走入網友的視野,一改以往高高在上、被束之高閣的境地,是為藝術之幸;得益于老一輩的堅守和傳承,國粹得以保留“精粹”留給今天的年輕一代,是為觀衆之幸;新一代年輕人以新的方式傳承國粹,守正創新,将“老物件”玩出新花樣,是為民族之幸。

平劇如此,其他藝術形式亦如是。适應時代需要、觀衆需要,走通俗化之路,而非庸俗、低俗、媚俗,藝術才可以抵達更多閱聽人,在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中,長出新的枝脈。

事實上,從事傳統文化、技藝傳承的工作,充滿着孤獨、失落——學藝苦、收入少、出頭難,這是不容忽視的大多數業内人的命運。今天,除了德雲社等少數戲曲“廠牌”外,能夠被市場接受的傳統藝術民間院團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隻是維持生計。

勞工日報e網評|國粹傳承:路走寬了,才有更多人同行

(“民間劇團”齊學文一家在短視訊平台傳承地方戲曲)

同樣是近期爆紅網絡的河南郏縣齊村一家8口,年近九旬的爺爺齊學文帶着“00後”孫女等家人,組成民間劇團,在直播間唱戲,受到網友追捧。而他們線下的藝術軌迹隻是在田間地頭。他們可能才是“網紅傳承人”的更真實的生活狀态。

藝術傳承,火的需要守住初心,不火的更需要守住初心。

喚醒國人基因裡的文化記憶、文化認同,遠不是新媒體上紅了幾個人、爆了幾款綜藝,就能完成的。所謂傳承,必須經受歲月考驗,肯下水滴石穿的功夫。

要讓國潮熱、國粹熱持續保持足夠的熱度,需要有人帶着老手藝快步走在潮流的前頭。隻要方向不跑偏,步子大點兒、快點兒,無妨。隻有路走寬了,才有更多人同行。

來源:勞工日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