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26日,農曆臘月二十九,周總理在全國政協餐廳裡宴請溥儀一家人。
席間,總理關切地詢問溥儀特赦後的生活情況,并問他以後打算從事什麼工作。溥儀表示希望當一名醫生。
聽到這話,一向溫和的總理沒有表态支援,而是幽默地勸他:“你就會改藥方,非得給人家治死不可。”

周恩來總理接見溥儀夫妻
一個末代皇帝,怎麼會産生當醫生想法的呢?
原來,在戰犯管理所改造期間,溥儀曾在醫務所裡幫過忙。這份工作讓他對醫學産生了深厚興趣,覺得自己适合醫院的工作。
周總理沒有支援他,主要是從專業性的角度出發。
畢竟醫生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溥儀連半路出家都談不上,隻是在醫生指導下,在醫務所幫助修改看不清楚或出現錯誤的藥方,顯然這與做一名醫生是兩碼事。
沒讓溥儀當醫生,總理對他卻有另一番安排。
春節後不久,溥儀收到了中科院下屬北京植物園的入職通知。
溥儀在北京植物園的登記卡片
在此之前,統戰部副部長平傑三受周總理委托,給北京植物園規定了溥儀的作息制度:
半天勞動,半天學習,周日休息。每半個月可以傳回市區休閑購物。如果生活困難,可以适當給予補助。
之是以作出這樣的安排,主要考慮的是溥儀的年齡和身體狀況。
溥儀從小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族生活,戰亂期間生活動蕩,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加上當時已50多歲,無法承受重體力勞動。是以總理才安排他到植物園上班。
植物園環境優美,工作強度不大,既能保障對溥儀的勞動改造,也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對于這樣的安排,溥儀很感激,高高興興地去植物園報到了。
植物園的同志們知道溥儀要來工作,都覺得挺新鮮。善良的勞工師傅們沒有因為溥儀身份特殊就用有色眼鏡看他,而是從各個方面關心他,積極地引導他重新融入社會。
上司給他安排了接水管蓄水的簡單工作,大家稱呼溥儀“溥先生”,對他都很和藹。
溥儀沒什麼勞動能力,生活自理也不太行,在園内經常迷路,還會系錯自己的衣扣,大家有時候會拿他開玩笑。溥儀沒什麼架子,經常和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的。他還和同宿舍室友的兒子結成好朋友,沒事喜歡一起分享糖果。植物園這個大家庭,帶給溥儀很多快樂和溫暖,成了他融入社會過程的“娘家”。
溥儀在縫補襪子
一年後,溥儀在北京植物園的勞動期滿了。植物園給他出具了工作鑒定:
“溥儀要求進步,對自己的罪惡有一定認識。自我改造比較努力,勞動、學習都很認真。總起來說,溥儀的表現是好的。”
溥儀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集體的好評,完成了回歸正常生活的第一步。結束了在植物園的工作後,溥儀很留戀這裡的環境,有空就會回去看看。
溥儀在植物園
經過改造的溥儀,希望和自己過去的曆史永遠劃清界限。他對自己的過去,認識得很清楚,也曾經痛苦悔恨以前犯下的罪過。黨和人民對他的過錯既往不咎,還給予他學習改造的機會。
對舊的君主進行改造,而且還改造的這麼有成效,這在全世界範圍内都是獨一無二的。溥儀轉變的過程,和周總理的關懷是分不開的。
離開植物園後,溥儀被安排在國家政協做文史專員。這份工作,也是周總理為溥儀量身打造的。沒有什麼比讓曆史人物自己整理曆史更合适的了。
溥儀在植物園小憩
經過幾年的磨煉,溥儀寫出了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這部作品,在世界範圍内,引發了強烈的反響。沒有如願做醫生的溥儀,靠手中的紙和筆,找到了真正合适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