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今天文章的主題是,八路軍的子彈。

1940年,一則傳聞開始在華北日軍中悄悄傳播:八路軍裝備了一種新式子彈,它在飛行時發出恐怖的呼嘯聲,在打中人體後會在身體裡碎裂,造成巨大的傷口。

日軍士兵說,這種子彈的彈頭呈現出一種詭異的紅色,也許是八路軍的特别标記。

那麼,八路軍真有這樣一種子彈麼?答案是:真有!

從1940年開始,八路軍陸續開始裝備這種紅色彈頭的子彈,它由八路軍軍工部自行生産,今天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裡還能看到實物。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現存的邊區造紅圓頭子彈

在日本老兵的日記中,這種子彈被稱為“要命的紅圓頭”——“打中肩膀後,傷口被完全撕裂,仿佛整個肩膀都被從這個洞裡強行挖走了。”

這段日軍傷兵的描述,足以證明“紅圓頭”的威力。

在我們印象中,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不是非常落後嗎,怎麼會有如此厲害的子彈?

其實,這種“紅圓頭”子彈,恰恰是根據地彈藥落後的反映——它是一種“不合格”産品。

要揭開“紅圓頭”的秘密,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八路軍彈藥的來源。

不靠譜的國民政府

紅軍改編成八路軍之後,按說武器彈藥應該全部由國民政府提供,但實際情況卻并不是這樣。

在1941年中央軍委的檔案《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中有這樣一段話:“國民黨已兩年未發一顆子彈,将來發給的可能也很少。”

由此可見,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國民政府切斷了對八路軍的彈藥供給。

事實上,八路軍能否從國民黨那裡獲得彈藥,始終要受“兩黨關系”的影響。

比如,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7月這一年時間裡,國共關系較好,是以八路軍獲得彈藥不僅及時,而且數量充足。

我查到這樣一組資料:1937年8月20日(此時紅軍尚未改編為八路軍),南京即向紅軍發放“七九步彈30萬發,七九機彈20萬發,駁殼彈20萬發,迫擊炮彈620枚,手榴彈1. 5萬顆。”

這裡有一份八路軍駐陝辦事處接受彈藥清單: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資料來源:《抗日戰争期間八路軍彈藥來源問題研究》

但從1939 年下半年起,情況起了變化。

1939年,國民黨在陝甘甯邊區附近不斷制造摩擦,導緻兩黨關系緊張。随後,蔣介石用"斷供"來脅迫八路軍,他在1939年12月這樣批示: “第八路軍未退出綏德開往河東以前,切勿再發械彈”。

自此以後,國民政府就徹底停止了對八路軍的彈藥供給,八路軍隻能靠繳獲和自制來補充彈藥了。

彈藥匮乏

八路軍開赴敵後作戰以來,戰鬥日趨頻繁,由于失去了國民政府的彈藥支援,部隊的彈藥逐漸緊缺。雖然當時各個部隊的具體彈藥儲備情況不一樣,但由于補給困難,所有部隊的彈藥都開始捉襟見肘。

作為八路軍主力的115師,在平型關戰役時彈藥還算充裕。據時任686團團長的李天佑回憶,平型關戰鬥中每名戰士領到了100多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這對八路軍來說已經是非常豪華的配置了。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戰士

但115師和日軍一交手,發現子彈還是不夠用。

在老爺廟戰鬥中,686團的戰士們為了阻止日軍搶占老爺廟制高點,竟然打光了全部彈藥,戰鬥之激烈,是國内戰争中少見的,部隊彈藥供給馬上感受到了壓力。主力部隊尚且如此,其他部隊的情況可想而知。

1941年1月,八路軍戰士聶文魁隻領到了5發子彈。在領子彈時連長還耐心囑咐,要牢記“三不打”:沒有把握不打、遠了不打、瞄不準不打。當時,即使八路軍的正規部隊,在作戰前也僅能領到10發子彈。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日軍“明治三十年式”彈藥盒

與此同時,日本兵卻彈藥充裕。

抗戰時期的日軍步槍兵,攜帶一種從1897年就定型的“明治三十年式彈藥盒”。它有兩個前盒,一個後盒。前盒分兩個倉,每倉存放15發子彈,一共可帶30發,兩個前盒總載彈60發。

後盒是備用彈藥,裡邊的子彈一般都是用油紙封着,底部有通氣孔。一般情況下很少動用這個儲備彈盒。後盒可以存放4個15發彈夾包,一共60發。

算下來,日軍一個步兵的标準攜彈量是60(2前盒)+60(1後盒)+5(槍内)=125發。行軍時,他們還會再多帶60~80發子彈。

這樣每名士兵的攜彈量就會達到200發,足夠支撐兩次戰鬥。而一個日軍大正11式機槍組,總計攜彈量大約450發。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前盒内分兩個倉

于是,日本兵在八路軍眼中就成了"行走的彈藥庫",他們非常重視繳獲敵人彈藥來補充自己。一段時間裡,“繳獲”成了八路軍的主要補給來源。

鬼子越來越狡猾

八路軍主要靠繳獲補充彈藥的情況,很快就被日軍偵知,狡猾的鬼子馬上采取了"反繳獲"措施。

1940年以後,每個日本兵出動時攜帶的子彈數量都被嚴格限制,最多不超過40發。日軍還嚴格控制僞軍的彈藥儲備,防止八路軍從僞軍那裡獲得彈藥。

同時,這一階段的兩軍作戰樣式也有變化,這就讓八路軍繳獲彈藥變得越來越難。

一般來說,在戰鬥中要想繳獲足夠的彈藥,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一、要成建制消滅日軍;

二、日軍被成建制消滅時,還沒來得及打完全部子彈。

八路軍要想達成以上兩個條件,就要在速勝的同時,盡量少消耗自己的彈藥。但1940年之後,想做到這一點變得非常難。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穿着繳獲的日軍大衣

1940年前後,鬼子開始在平原地區玩新花樣——囚籠政策。他們在平原地區大城鎮附近修築碉堡,再用公路把碉堡連接配接起來,這樣就把戰場分割成了很多小塊,以此來限制八路軍的活動。

鬼子這樣一搞,平原地區的八路軍,再以旅、團為機關活動就很不友善,隻能以營為主進行作戰。是以小仗打得多,大仗打得少,繳獲也大幅下降。

但是在山區,八路軍的旅級和團級部隊依然活躍,是以才有了陳莊戰鬥、黃土嶺戰鬥以及大龍華戰鬥等。

不過,這些戰鬥中八路軍雖然能繳獲一定的彈藥,但自身消耗也很大,以下有一組資料:

在黃土嶺戰鬥中,我軍繳獲各種彈藥53500發,消耗各種彈藥116168發,繳獲量占消耗量的46. 1%;

在大龍華戰鬥中,我軍消耗與繳獲相等,都是5萬發;

而在陳莊戰鬥中,我軍每消耗5發子彈才能繳獲1發。

此後,“掃蕩與反掃蕩”、“蠶食與反蠶食”成為八路軍與日軍戰鬥的主要形式,這讓八路軍更難毀滅性地打擊日軍一個大隊。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日軍子彈盒内的備用彈藥

1941 年11月,彭德懷在總結黃崖洞保衛戰時也承認,以當時條件,對鬼子進行大規模圍殲是很困難的。

沒有了短時間的殲滅戰,八路軍就失去了彈藥補給來源,面臨“有槍無彈”的險境。

彈殼!彈殼!

由于前線彈藥補充形勢越來越嚴峻,毛澤東在1938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六屆六次會議上,專門提出了軍火問題。

“要求每個遊擊戰争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遊擊戰争無軍火缺乏之虞。”

但是,要在根據地生産子彈談何容易?除了缺少機器裝置,更大的難題是——沒有原材料。

抗戰時期的子彈殼,都采用黃銅制造。但在抗日根據地,既沒有冶煉黃銅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純銅儲備,是以無法生産子彈殼。

造不出子彈殼,更何談生産子彈?根據地兵工廠隻能退而求其次——自造複裝彈,也稱“翻造子彈”。

所謂複裝彈,就是對舊彈殼進行修整,再重新裝入火藥和新底火,最後安裝彈頭制成的彈藥。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戰士和繳獲的武器

相對于手榴彈、炮彈的制造,複裝子彈的工藝反而更複雜。

制造一發複裝彈,需要一個廢舊彈殼、火藥、一枚重新制造的彈頭。然後進行清洗、整形,退火,看底火眼、上底火、裝發射藥、裝彈頭、緊彈殼、彈口及底火點蟲膠漆、檢驗、過全彈樣規、滾光等幾十道工序。

八路軍生産複裝彈,最需要的原料是彈殼。

從1941年起,用過的彈殼成了八路軍的“戰略物資”,各級上司都非常重視收集彈殼,也不斷指令部隊要重視收集彈殼的問題。

1941年1月13日,朱德在給部隊的電報中明确訓示:“總部現已無子彈......以後凡領子彈者必須帶子彈殼來,一顆換一顆,否則不發。”

這一時期,收集彈殼成了上到中央軍委,下到各師、旅首長經常提到的問題。八路軍在極其繁重的戰鬥任務間隙,還要千方百計收集彈殼。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的步槍手在轉移陣地前,一定會仔細地将散落在周邊的子彈殼收集起來,戰鬥結束後交給班長;機槍手因為要頻繁變換陣地,是以在戰鬥中無暇搜集,不過在打掃戰場時,其他戰士會根據機槍手的回憶,幫助尋找彈殼。

一次在臨沂附近,115師686團設下了一個埋伏圈,準備伏擊一支日軍。但進入伏擊圈的日軍兵力超過預期,是以我軍沒能全殲敵軍,隻能迅速脫離戰場。

兩天後,686團又專門派出一股小部隊,傳回戰場收集散落在那裡的彈殼。最後,400多枚彈殼被全部找到,交給了上級。

八路軍以超乎尋常的“熱情”搜集彈殼,也引起了日軍的注意。

一些戰士在戰鬥中發現,為了不讓八路軍撿走彈殼,鬼子竟然也開始撿彈殼了;日軍機槍手還在抛殼窗外罩上了一個布袋,把機槍抛出的彈殼一粒不剩全部帶走。由此可見日軍的狡猾和眼線之多。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日軍機槍手擺拍

部隊搜集來的彈殼,都被送到子彈廠。這裡有一些生産複裝彈的加工機械,可以大幅提升生産效率。據當時參與複裝彈生産的沈丁祥回憶:

“子彈廠工廠中的房間裡,放着周恩來副主席通過統戰關系從敵占區搞來兩台彈殼車底機、兩台取軸沖床、兩台緊口機、兩台收口機、一部元車,還有車床和小沖床各一部”

除了在工廠大規模生産,八路軍還成立了複裝彈小分隊,他們攜帶成品彈頭和簡單工具跟随作戰部隊行動,在戰地現場制造複裝槍彈,直接供部隊使用。

很快,八路軍的子彈廠擴大到了兩家。到了1943 年,單在晉察冀兵工廠,複裝子彈數量就達100 餘萬發。抗戰期間各兵工廠所生産的700多萬發子彈中,大部分都是複裝子彈。

無煙火藥

解決了彈殼的問題後,八路軍技術人員又把目光轉向了火藥。

中國作為火藥的故鄉,民間就能生産。事實上,根據地造子彈最初使用的就是老百姓土造的“黑火藥”。

但這種火藥在使用中産生了很多問題,戰士們意見很大。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使用的“彈頭引伸沖床”

據軍勞工員回憶,這種裝有黑火藥的子彈在發射後,會産生濃烈的黑煙彌漫在戰士周圍,黑煙不但嚴重影響瞄準,還會暴露射擊位置,引來敵人的火力。

使用這種黑火藥子彈,經常是一場仗打完,戰士們都被熏得灰頭土臉。

于是,獲得無煙火藥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起初,軍勞工員擷取無煙火藥的方法是,拆解日軍炮彈的發射藥筒,取出裝填在藥桶内的無煙火藥條,再将火藥條剪碎,裝填進子彈殼。

不過這種方法很快就被放棄了。八路軍繳獲的發射藥筒本來就有限,一部分還要給炮兵使用;而且拆解藥桶還有巨大的危險性。

八路軍總部和晉察冀軍區軍工部決定,自行制造無煙火藥。

1940年1月,在河北省唐縣的一座村落裡,八路軍晉察冀軍工部在這裡搭起了用水缸做成的陶塔,開始生産硝酸和硫酸。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兵工廠使用的加工機械

從1940年8月起,八路軍已經能夠批量生産硝酸和硫酸。晉察冀軍區工業部技術研究室的三名同志,用自産的原料成功研制出了無煙火藥,并很快被推廣到其他根據地。

到1942年,已經有兩個根據地成功生産出了濃硫酸,并随即制造出了無煙火藥,他們還在此基礎上制造了不同種類的其他火藥。

1944年以後,各根據地的火藥生産數量猛烈膨脹。以太行區為例:

1944年生産雷汞26公斤,1945年即猛增至118公斤; 1944年生産發射藥760公斤,1945年增至10203公斤; 1945年生産烈性炸藥15503公斤。

八路軍終于突破了無煙火藥這個技術難關。

紅圓頭

除了彈殼和火藥,複裝彈的另一個難點是:彈頭。

一顆全新的日制6.5毫米步槍彈,彈頭内裝鉛芯,外包銅制被甲。彈頭的結構是在堅硬的鉛制内芯外,再包裹一層柔軟的銅皮。複裝彈的彈頭結構也是這樣。

複裝彈使用回收彈殼,彈頭隻能用銅和鉛重新制造。

前文說過,八路軍本來就非常缺銅,而且也沒有能力自己冶煉。要想制造彈頭隻能回收含銅的舊金屬。他們發現,清光緒年間的銅元非常适合制造彈頭。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軍勞工員先把收集到的光緒銅元進行擠壓和敲打,制造出類似試管一樣的銅制器皿,然後再往裡灌入融化後的鉛液,封口後就成了一枚彈頭。這種彈頭會呈現出銅元的顔色——暗紅。

但是,銅元有一個缺點:它比純銅硬,非常難加工。

在使用人力螺旋沖壓機生産銅元彈頭時,勞工經常忙活半天也生産不了多少。技術人員于是想到了用騾馬作為動力,驅動沖壓機壓制銅元。經過試驗,這個辦法取得了成功。

用這種土辦法壓制的原材料,表面會出現很多細微裂縫,制成後的彈頭表面也會保留這些裂縫。這些裂縫無法清除,隻能在簡單打磨處理後,傳遞部隊使用,後來被人們稱為“邊區造”或者“紅圓頭”。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紅圓頭子彈在發射後高速飛行時,空氣會從縫隙灌入,産生刺耳的呼嘯聲。高速空氣還會導緻銅皮部分剝落,露出鉛芯。

是以,當紅圓頭彈進入人體後,開裂的銅皮在阻力下會碎成大量破片,鉛芯也被擠出,在體内翻滾,很像達姆彈。是以,它造成的創口也遠比普通子彈大得多,給鬼子兵帶來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不過,紅圓頭彈也有明顯的缺陷,粗糙的加工導緻它的精度變差,射程也遠不如新造子彈。

這就是前文所說的、被鬼子兵稱為“要命的紅圓頭”子彈的來曆。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出現的特殊型号,是一種應急産品;但它也是中國軍民頑強抗戰、不畏強敵的縮影。

後記:

對八路軍來說,彈藥短缺始終是抗戰時期揮之不去的痛。雖然根據地兵工廠的産能不斷擴大,但畢竟不是機械化大生産,是以産能始終不足。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内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八路軍的“彈殼引伸沖床”

在抗日戰争前期,國民政府發放和戰鬥繳獲是早期八路軍彈藥來源的主要途徑;當國民政府停止發放彈藥後,八路軍因為戰場環境限制,繳獲也越來越少,在1941-1942年度陷入缺乏彈藥的困境之中。

在困難中,紅色軍工自力更生,想盡辦法生産自造子彈,讓自造彈藥的占比越來越高。到了抗日戰争中後期,各根據地的彈藥生産相對進入正軌,對于精度和技術水準要求較高的複裝子彈生産,尤其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1943年開始,盡管依然受原料的制約,但八路軍兵工廠仍然在困難中,給部隊提供了寶貴的彈藥支援。

據統計,1937-1945年抗日根據地共建兵工廠130個,擁有近2萬職工,生産了780萬發子彈,為共産黨上司的遊擊戰争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新中國軍事工業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給當下的現代化軍工企業注入了紅色基因。

在抵抗外敵的艱苦條件下,人民軍工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自己的光榮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