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隽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曆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愛上廣州,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粵劇是廣東文化的瑰寶,大灣區文化的共同根脈,海内外華人共同的精神紐帶。不唯廣州,廣東乃至大灣區多個城市的文化生活都和粵劇息息相關。

粵劇電影斬獲金雞大獎,吸引大批年輕觀衆,甚至引發了戲劇“國潮熱”;粵劇考級引來熱烈社會反響;“粵劇進校園”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國小到大學,粵劇社團興盛。年輕一代對鄉土文化、嶺南文化愛得熱烈而深沉。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可以在粵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分,并将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好、發揚好。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圖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蘇春梅飾演的女扮男裝的小生造型。

“觸電”蔚然成風:

粵劇電影美到“破圈”

引發“國潮熱”

舞台粵劇版本的《南越宮詞》,有30多年的曆史,曾經代表廣州多次到海外展演,深受粵劇迷的歡迎,成為搬上大銀幕的基礎。粵劇電影《南越宮詞》于2020年11月在第八屆羊城粵劇節首映,吸引了衆多觀衆戲迷前往觀看。有大學生觀衆表示,“戲曲與電影完美融合,有很強的電影質感。在電影裡看歐凱明演南越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甚至每一個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真的和看舞台上的表演很不一樣。”

2018年9月,“廣州市粵劇電影精品工程”計劃啟動,廣州撥出專項資金,計劃在三年時間裡完成十部粵劇電影的拍攝。

事實上,近幾年,粵劇電影蔚然成風。從《傳奇狀元倫文叙》《柳毅奇緣》《睿王與莊妃》《白蛇傳·情》《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多部經典粵劇被拍成電影。

2021年5月,曾獲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類型之窗單元“最受歡迎影片”大獎等獎項的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 仙俠國風刷爆視訊網站,美到“破圈”,引發戲劇“國潮熱”。

粵劇電影,通過電影加戲曲兩種藝術形式的美學融合加以展現,讓更多的觀衆了解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創新的方式,吸引了無數年輕觀衆。

作為《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睿王與莊妃》三部電影的男主角,歐凱明表示,“希望用這種創新的藝術形式,豐富粵劇的生命力,讓更多的觀衆關注粵劇、愛上粵劇。”

粵劇考級:

孩子在系統化學習中品味粵劇魅力

去年12月1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100名國小員作為首批考級學員參加了首屆粵劇考級活動,考試内容為唱功和身段。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盛贊:“首批考級的孩子們表現都挺好,唱念和動作都比較規範。”

這是經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同意,文化和旅遊部核準的全國首個“粵劇社會藝術水準考級機構”。從新一代粵劇領軍人物、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首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關于建立業餘戲曲考級制度的建議》,到正式啟動,經曆了近3年時間。

《粵劇社會藝術水準考級教材》(表演篇)樣書首次亮相,這是我國第一套為推廣、普及粵劇教育而編寫的教材,共分為1-10級,本着“傳承、開拓”的宗旨,集結了具有代表性的粵劇唱念做打元素,結合戲曲的四功五法及多種粵劇表演藝術形式,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科學地進行編排。

這套教材曆經兩年的編纂,并在廣州市荔灣區青少年宮的粵劇教育訓練班上試用,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非常好的回報與評價。

首次參加粵劇考級的100名學員就是荔灣區青少年宮在其粵劇教育訓練學員中選取的。首批考級學員的優秀表現充分證明廣東粵劇院編寫的考級教材發揮了積極作用。

去年12月29日,第二批粵劇考級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該學院近60名在校大學生及順德區各大曲藝社團成員參加,讓更多粵劇愛好者及青少年在系統化的粵劇學習中品味粵劇藝術的魅力。

粵劇可以考級了!曾小敏說:“希望讓所有喜愛粵劇的群衆、特别是青少年兒童能夠參與其中,品味粵劇藝術的魅力,為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助力。”

粵劇進校園:

在年輕一代心中種下熱愛的種子

去年11月27日下午,“少兒粵劇親子推普大課堂”暨“傳統文化與科普知識體驗專場”系列活動在海心沙紅船碼頭開課。台上,國小生跟着老師體驗“一揮馬鞭走千裡”,台下,孩子們躍躍欲試,興緻勃勃……

現場,石牌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池恺樂表演了折子戲《小放牛》。他的父母都喜歡粵劇,家庭氛圍的熏陶讓他從小也喜歡粵劇。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池恺樂加入了學校的粵劇社團,“這出《小放牛》我練了半年。學習粵劇,對我的國文學習很有幫助,也鍛煉了我堅毅的品格”。

近期,星海音樂學院教育部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粵劇)傳承基地首部原創融合跨界作品實驗舞劇·舞蹈劇場《帝女花》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劇場内正式首演,以全新方式闡釋粵劇經典。該實驗作品取材于粵劇經典劇目《帝女花》,将其粵劇元素與當代舞蹈語彙結合,用電子音樂創作表現手法,在舞蹈劇場的構思中完成戲曲核心要素的呈現,用全新的表達方式闡釋經典粵劇劇目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及人文意義。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事實上,近年來,“粵劇進校園”在廣州開展得如火如荼。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等粵劇藝術機構走進國小、中學、大學,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學習粵劇,粵劇社團在校園中蔚然成風。比如,僅2019年至今,廣東粵劇院就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大中國小及幼稚園完成了200多場進校園講演活動,開展近2000課時的粵劇教育訓練課程。僅在2019年12月,廣州粵劇院就舉辦“粵劇進校園”活動20場。

粵劇傳承出少年,南國紅豆發新芽。去年10月29日下午,“粵劇進校園”廣州市中國小高水準團隊粵劇交流展演,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舉行。西關培正國小四年級學生羅偉銘在《擔凳仔睇大戲》裡出演張飛,上台前在背景化妝勒頭時,他都疼哭了,但是一上台馬上精神抖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和同學們一起演出,要有責任感,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張飛正義、俠義、勇猛。張飛不能哭。”

戲曲表演專業副教授黃燕近年來專注于在中國小指導學生學習粵劇,在她看來, “有好的苗子,我們會建議他去少年宮繼續學,學得好就會建議他去考粵劇學校。但我們主要的方向是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未來的粵劇觀衆。”她認為,戲曲的劇本、唱詞很有文學性,能提升孩子的文學修養,練功要唱要跳還要刻畫人物,學粵劇很辛苦,有意志力才能堅持下來,“是非常綜合的藝術,對孩子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大有好處。”

廣州市天榮中學有一部原創作品《國士與名醫》,講述林則徐和名醫王澤邦探尋中華民族未來的故事,12個女孩全女班扮演台上12個男性角色,很有特色。天榮中學的音樂老師、粵劇社創始人李凱茵是廣州人,小時候學過粵劇。“曾經也抗拒,後來在老師的帶領下發現了粵劇的美。2014年,李凱茵一進天榮中學,就創辦了粵劇社,這也是天河區的中學組建的第一個粵劇社團。我想通過同樣的方式,讓學生發現粵劇的美。”讓李凱茵欣慰的是,有些學生畢業了還想回粵劇社玩,“粵劇的種子是真正在他們心中種下了。”

一直以來,粵劇、粵曲私夥局活躍于城市街區、鄉鎮村集。私夥局是廣東人完全憑着自己對粵劇的熱愛自發組織的粵劇、粵曲社團,最遲在清代已經出現。

如今,各方努力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粵劇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讓粵劇發展的群衆基礎更加堅實廣泛。

粵劇,是海外無數華人共同的鄉愁,年輕一代對鄉土文化、對嶺南文化愛得熱烈又深沉。植根于我們血脈的粵劇藝術,也融入了年輕一代的文化生活。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擁抱年輕人

就是擁抱未來

沒有觀衆的劇種是沒有未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粵劇觀衆比培養粵劇演員更重要。青年觀衆是粵劇的未來,粵劇進校園,粵劇考級,在普及粵劇藝術的同時,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粵劇觀衆。在這一方面,粵劇人一直都很努力,他們不斷地創新,吸引年輕觀衆,前述粵劇電影隻是冰山一角。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以傳統藝術展現時代風貌,探索古老戲曲的傳承新路。2021年啟動的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便是對粵劇藝術傳播的一次全新嘗試,将粵劇帶到全國,展現嶺南文化守正創新成果,并且和多個劇種進行交流、互相借鑒,碰撞出璀璨火花。巡演所到之處,吸引了無數年輕人走進劇場。

擁抱年輕人就是擁抱未來,粵劇人從被動觀望到主動研判、擁抱、創造與年輕人可以共鳴的文化情感,與年輕人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粵劇正青春。“現在的粵劇觀衆年輕化了,素質都很好,有很高的鑒賞能力,這讓我們對粵劇的創新更有信心了。”曾小敏說。

各界群策群力,粵劇煥發活力,流派唱腔得到發揚光大,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層出不窮。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可以在粵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分,并将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好發揚好。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番禺羅邊國小的孩子們在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的指導下學習粵劇。

小課堂 考考你

1

去年12月30日,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揭曉,粵劇電影()獲最佳戲曲片獎。

A 《南越宮詞》

B 《柳毅奇緣》

C 《白蛇傳·情》

D 《睿王與莊妃》

粵劇産生于哪裡?(多選題)

A 廣州

B 佛山

C 中山

D 江門

粵劇,又稱(),是我國華南地區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多選題)

A 廣府戲

B 廣東大戲

C 廣州戲

D 廣東戲

粵劇吸取了昆劇、弋陽腔、()等外來劇種的精華,博采衆長,自成一格。(多選題)

A 秦腔

B 漢劇

C 平劇

D 黃梅戲

紅線女創造出(),把粵劇旦角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A “紅腔”

B “蝦腔”

C “風腔”

D “薛腔”

(答案見下期《粵韻周刊》。)

校園育雛鳳 粵劇正青春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素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波、蘇俊傑、廖雪明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鳳荷、王月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