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月4日電題:“綠色引擎”驅動老城襄陽跑出“加速度”
新華社記者徐海波、侯文坤
站在辦公室窗邊,湖北國新天彙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梅禮元目光所及,遠有藍天青山,近是臨江綠道,令人心曠神怡。
梅禮元辦公室所在的湖北省襄陽市魚梁洲上,一輛輛垃圾清運車往來穿梭,每天有約300噸城市生活污泥和150噸餐廚垃圾被投入到湖北國新天彙能源有限公司的處理系統,産出的瓦斯供全市600輛計程車使用,處理後的有機肥為全市數十個街邊綠地提供肥料,轉化出的生物炭土可用于漢江河灘修複。
梅禮元變廢為寶的“魔術”,得益于當地堅持綠色發展,推進漢江生态經濟帶建設,譜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地處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遊,襄陽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傳統産業一度是主流,空氣優良天數曾長期處于全省末位。
“綠色發展”成為襄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類似梅禮元這樣的“魔術”在襄陽逐漸多了起來。
圍繞廢舊汽車及其零部件的回收利用,打造汽車生産加工—綜合汽車服務—廢舊汽車零部件回收利用的汽車循環産業鍊;圍繞磷礦石及磷化工企業廢料的有效利用,把磷礦石、磷化工、建材等産業拉進一個循環鍊;圍繞粉煤灰、爐渣的再利用,打通電力、建材等企業間的産業鍊……襄陽積極建構循環型産業體系,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随之,也帶來了汽車、電力、磷化工、建材、食品、紡織等産業集約叢集發展。
“這些年環境保護政策越來越嚴,對企業發展是壓力也是動力,激勵我們通過技術改造持續治污減排。”作為襄陽市排污權交易市場首批80家試點機關之一,襄陽興發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正德告訴記者,公司通過應用低氮燃燒技術、建設尾氣脫硫設施等一系列減排措施,擁有了富餘排污權。“富餘的排污權一方面可以供企業上新項目拓展業務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參與交易取得經濟收益。”
優化“引擎”,襄陽把該減的減下去,該增的增起來。
曆時3個月,襄陽市在去年完成了首批115家工業企業的智能化診斷服務。“企業對智能化改造的熱情很高,很多企業在一些關鍵制造環節引入了數控機床、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産線,有的還引入了工業機器人、視覺檢測技術等。”襄陽市經信局副局長餘長虹說,未來當地将拿出專項資金統一購買服務,對企業需求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高新技術産業壯大了,排黑煙的煙囪倒下了。2021年,襄陽市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87億元,同比增長逾20%。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2%……
去年10月,襄陽市出台揭榜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聚焦5G、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節能減排、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的技術需求,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技術解決方案,突破重點産業發展的戰略性、共性或公益性技術瓶頸。
展望未來,襄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陽以誠表示,襄陽将持續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2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