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2005年3月,一則重磅消息直接引爆了國内輿論——上海市新國文教材删除了課文《狼牙山五壯士》!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本中也已經将《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從課本中移除!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稍微年長一些的讀者,肯定都還記得那曾經令人悲憤不已而又熱血沸騰的《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肯定都還記得那五位站在山巅用手雷用石頭頑強抗敵最後英勇跳崖的英雄!肯定都還記得那段令無數中國人受盡苦難而後涅槃重生的曆史!

首先還是帶大家重溫一下那段曆史和五位壯士的故事。1941年8月,抗日戰争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全國各地都硝煙四起,我國山河盡遭日軍染指,無數先輩踏上了抗日救亡的戰場,似國歌所唱的那樣“發出最後的吼聲”。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當時,日軍調集了7萬軍力對晉察冀邊區根據地進行“大掃蕩”,誓要剿滅我軍當地的抗日力量。在9月25日時,日軍僞軍共計3500多人就開始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我軍第7連隊受命去掩護群眾與黨員轉移。

等到群衆都撤出之後,我軍已經出現了不少傷亡,兵力不濟之下,最後隻能讓第六班的五位戰士負責斷後阻擊日軍。

而這五位戰士的名字分别是馬寶雲、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五位戰士臨危受命,毫不猶豫就去了阻擊高地,硬生生靠着地形與本身的能力打退了日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還射殺射傷共計90餘名日軍,硬是以5人之力抗住了日軍的進攻,拖到了夜晚,敵軍人疲馬乏,加上不了解我方軍力以及周圍環境,是以并未選擇夜晚進攻。

次日淩晨,日軍再次發起進攻。5壯士幾乎一夜未合眼,立即發現了日軍的動向,等到日軍比較接近時,5壯士才集中火力不斷丢出手榴彈,通過火力覆寫讓日軍誤以為遇到了八路的主力,是以日軍一方面不敢貿然進攻,一方面又不願放5壯士離去。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于是,5壯士便如此邊打邊退,以身為餌,将日僞軍引向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這意味着5壯士已經不可能再下山 了,他們走上了絕路。但事實上,他們是有機會逃脫的,但為了讓日軍無法追上撤離的群衆,他們選擇犧牲自我,将日軍引到了狼牙山的岔路上。

于是,日軍開始一波一波地往山上沖鋒,5壯士一邊開槍一邊扔雷,靠着高地的優勢擊斃的敵軍已數不勝數,而同時,他們的彈藥也迅速用光,彈藥用完了就丢石塊,就這樣硬是把日軍拖到了日落時分。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但奈何敵軍實在太多,在意識到5壯士彈藥不足時,敵軍經過短暫的停火之後,一下子全軍向山頂快速奔入,5壯士火力不濟,深知已經難逃一死,但他們沒有一些畏懼,他們已經為群衆争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于是5壯士在毀掉日軍的槍之後,就縱身跳下了幾十丈高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殉國,葛振林、宋學義兩人被山腰樹枝挂住僥幸逃生,之後兩人繼續加入革命隊伍,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繼續奮鬥不息。

而這,就是狼牙山5壯士的故事,一段傳奇的、熱血的、悲壯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也被寫成了《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永遠激勵着後人不斷前進。可突然之間,這麼一篇優秀的文章卻要遭到删除甚至已經被删除,怎麼能令人不憤慨!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而專家給出的理由卻是說:

《狼牙山五壯士》所反映的時代與現代社會已經産生了很大的時間差距,《狼牙山五壯士》已經越來越難勾起年輕老師和學生們的共鳴,“教”與“學”的意義已經不太大,革命英雄主義雖然應該存在,但應該轉化成新的形式,比如楊利偉、劉翔的故事就更加符合和平時期的主旋律。

的确,楊利偉在2003年登天、劉翔在2004年奪冠都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事件,但這并不意味着《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就可以由此代替。5壯士這種無私奉獻、舍己為人、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精神也永遠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芒!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事實上,所謂不能與“年輕老師和學生産生共鳴”,是真的不能與老師學生共鳴,還是專家認為的不能與老師和學生産生共鳴呢?

至少從筆者的經曆看,小時候看到《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筆者就十分敬佩5壯士的壯舉,胸中仿佛有一股熱血不斷在身體血管裡激蕩,一種悲壯的、憤慨的又充滿向上的力量的情緒不斷沖擊着我的大腦,而這樣的一篇文章怎麼就不能産生共鳴了呢?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教科書删除?專家給出的理由,卻令人憤怒

是以,删除《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決策,并不應該僅從專家口中得出結論,更應該從普羅大衆中了解真情。而5壯士這種反抗壓迫、反抗侵略、舍己為人、追求民族獨立的精神,就應該也本應該而且還永遠應該存在,永遠都會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