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2005年3月,一则重磅消息直接引爆了国内舆论——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删除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本中也已经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从课本中移除!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稍微年长一些的读者,肯定都还记得那曾经令人悲愤不已而又热血沸腾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肯定都还记得那五位站在山巅用手雷用石头顽强抗敌最后英勇跳崖的英雄!肯定都还记得那段令无数中国人受尽苦难而后涅槃重生的历史!

首先还是带大家重温一下那段历史和五位壮士的故事。1941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全国各地都硝烟四起,我国山河尽遭日军染指,无数先辈踏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似国歌所唱的那样“发出最后的吼声”。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当时,日军调集了7万军力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誓要剿灭我军当地的抗日力量。在9月25日时,日军伪军共计3500多人就开始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我军第7连队受命去掩护民众与党员转移。

等到群众都撤出之后,我军已经出现了不少伤亡,兵力不济之下,最后只能让第六班的五位战士负责断后阻击日军。

而这五位战士的名字分别是马宝云、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五位战士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就去了阻击高地,硬生生靠着地形与本身的能力打退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还射杀射伤共计90余名日军,硬是以5人之力抗住了日军的进攻,拖到了夜晚,敌军人疲马乏,加上不了解我方军力以及周围环境,因此并未选择夜晚进攻。

次日凌晨,日军再次发起进攻。5壮士几乎一夜未合眼,立即发现了日军的动向,等到日军比较接近时,5壮士才集中火力不断丢出手榴弹,通过火力覆盖让日军误以为遇到了八路的主力,因此日军一方面不敢贸然进攻,一方面又不愿放5壮士离去。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于是,5壮士便如此边打边退,以身为饵,将日伪军引向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这意味着5壮士已经不可能再下山 了,他们走上了绝路。但事实上,他们是有机会逃脱的,但为了让日军无法追上撤离的群众,他们选择牺牲自我,将日军引到了狼牙山的岔路上。

于是,日军开始一波一波地往山上冲锋,5壮士一边开枪一边扔雷,靠着高地的优势击毙的敌军已数不胜数,而同时,他们的弹药也迅速用光,弹药用完了就丢石块,就这样硬是把日军拖到了日落时分。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但奈何敌军实在太多,在意识到5壮士弹药不足时,敌军经过短暂的停火之后,一下子全军向山顶快速奔入,5壮士火力不济,深知已经难逃一死,但他们没有一些畏惧,他们已经为群众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于是5壮士在毁掉日军的枪之后,就纵身跳下了几十丈高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被山腰树枝挂住侥幸逃生,之后两人继续加入革命队伍,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继续奋斗不息。

而这,就是狼牙山5壮士的故事,一段传奇的、热血的、悲壮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也被写成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可突然之间,这么一篇优秀的文章却要遭到删除甚至已经被删除,怎么能令人不愤慨!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而专家给出的理由却是说:

《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时间差距,《狼牙山五壮士》已经越来越难勾起年轻老师和学生们的共鸣,“教”与“学”的意义已经不太大,革命英雄主义虽然应该存在,但应该转化成新的形式,比如杨利伟、刘翔的故事就更加符合和平时期的主旋律。

的确,杨利伟在2003年登天、刘翔在2004年夺冠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就可以由此代替。5壮士这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精神也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芒!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事实上,所谓不能与“年轻老师和学生产生共鸣”,是真的不能与老师学生共鸣,还是专家认为的不能与老师和学生产生共鸣呢?

至少从笔者的经历看,小时候看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笔者就十分敬佩5壮士的壮举,胸中仿佛有一股热血不断在身体血管里激荡,一种悲壮的、愤慨的又充满向上的力量的情绪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而这样的一篇文章怎么就不能产生共鸣了呢?

《狼牙山五壮士》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专家给出的理由,却令人愤怒

因此,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决策,并不应该仅从专家口中得出结论,更应该从普罗大众中了解真情。而5壮士这种反抗压迫、反抗侵略、舍己为人、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就应该也本应该而且还永远应该存在,永远都会存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