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缺芯”壓力仍存,大衆在華轉型進入“陣痛期”

“缺芯”壓力仍存,大衆在華轉型進入“陣痛期”

晶片短缺的風波仍然在影響全球車市,但大衆汽車集團卻有了明年增加産量的計劃。

據外媒報道,大衆汽車集團(下稱“大衆集團”)總部沃爾夫斯堡工廠的工會主席Daniela Cavallo近日透露,2022年,大衆汽車在沃爾夫斯堡主要工廠的汽車産量預計将增加約43%。與2021年相比,大衆總部工廠的汽車預期産量雖有顯著的提高,但仍會受到半導體短缺的影響。

“缺芯”問題仍未緩解

據悉,今年大衆集團預計沃爾夫斯堡總部工廠的汽車産量約為40萬輛汽車,低于Daniela Cavallo此前提及的最初目标100萬輛。

據Cavallo介紹,盡管情況預計将在2022年有所改善,同時晶片供應将有所緩解,但工廠仍會感受到晶片短缺帶來的影響。大衆集團曾預計明年上半年的供應形勢仍将非常不穩定。Cavallo稱,“沃爾夫斯堡總部工廠明年的汽車生産計劃還沒有敲定,但目前預計該工廠2022年将生産約57萬輛汽車,較今年産量增加近43%。當然,這也仍存在風險。”

大衆集團或将增加産量的消息一出,也備受業内關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今缺芯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全球車市,豐田等其他車企都是在公布減産計劃,而此時大衆集團卻宣布提升産量,如此布局的理由和目的是什麼?這是否說明大衆集團已有了應對缺芯的明确措施,不再受到缺芯問題的影響?

12月16日,德國《經理人雜志》就報道稱因為晶片短缺,大衆集團今年的汽車産量預計隻有900萬輛,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持續的半導體供應問題,大衆預計2022年的汽車産量将比今年更少,且該公司正在為目前的晶片短缺可能至少持續到2023年初做準備。

而在大衆集團公布的未來戰略中,2022年的年産目标為1000萬輛,2023年為1100萬輛左右,但有内部消息顯示,最壞情況下2022年的汽車産量甚至隻能達到800萬輛。另外,集團高層預計,晶片危機可能會使情況惡化,尤其是核心品牌大衆乘用車和子公司斯柯達。據媒體報道,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 迪斯最近就晶片問題與博世進行了交談,但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結果。據悉,博世暫時無法滿足大衆的晶片訂購量,還希望大衆能保證在近期内的訂購量比原計劃少30%左右。

不難發現,大衆集團并沒有擺脫晶片危機,對此汽車分析師任萬付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衆集團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産能約為每年80萬輛,而在2021年生産了大約40萬輛,産能使用率約為50%;2022年提升43%,計劃生産約為57.2萬輛,産能使用率約為72%。大衆沃爾夫斯堡工廠在疫情、晶片等沖擊下,産能使用率比較低,是以在部分解決晶片的問題後,提升産能使用率以降低虧損,也是正常的。從目前來看,全球疫情仍存在反複,大衆集團現在的計劃能否實作還存在不确定性。”

在華轉型需度過短暫迷茫期

在電動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變革裡,對于大衆集團這樣的傳統車企代表來說,壓力更加巨大。大衆集團釋出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公司當季營收569.3億歐元,同比下降4.1%,營業利潤為25.96億歐元,同比下降18.44%,營業利潤率則從去年的5.4%下滑至4.9%。第三季度大衆集團的全球傳遞量為197萬輛,同比下滑24%,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共傳遞汽車255萬輛,同比下降4.1%。

進入12月,大衆集團也開始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12月9日,大衆監事會宣布集團CEO赫伯特 迪斯連任,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則由貝瑞德接替。盡管迪斯仍然連任,但這背後卻有着巨大壓力。迪斯連任的代價就是“話語權削弱”,他的工作重心轉向集團業務。而大衆汽車品牌CEO貝瑞德新加入董事會,接管核心業務大衆汽車的管理。

回歸到中國市場,盡管還未公布現任大衆中國CEO馮思翰的具體離任時間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但馮思翰的離任也被業内猜測是由于大衆在華業績不佳和電動化轉型緩慢有着直接關系。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前11個月,大衆中國旗下兩大合資企業,一汽大衆與上汽大衆累計銷量約為293萬輛,同比下降約10%。而2020年,大衆在華銷量更是下跌到385萬輛,同期下滑9.1%,跑輸大市的6.8%。

對于大衆中國的業績問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曾坦言:“一方面是總部對中國區政策的影響,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作為跨國企業的中國區負責人,其職權範圍要看總部給予的空間,并非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全力推動,再加上中國乘用車市場近年來起伏很大,還要疊加新能源和本土品牌的因素影響。”

ID.系列在進入9月之後,銷量情況才有所好轉,開始突破萬元門檻,ID.3在10月22日上市之後共售出1000餘輛,第一個完整銷售月份11月則為2646輛。整個ID.系列電動車傳遞量從6月份的3415輛上漲至11月的14167輛,累計銷量約為5.5萬輛。對比ID.系列在歐洲市場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已超過22萬輛的成績,ID.系列在華的表現确實有些動力不足,但這并不代表大衆集團沒有轉型的實力。

業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市場,車型選擇衆多、發展周期較長,已成為所有品牌發力電動的沃土。與此同時,國産品牌的崛起正不斷侵蝕合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在汽車行業,誰也不會懷疑大衆集團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但‘大象轉身’從不容易,不但要應對不确定性,比如研發生産的巨額投入和等量風險等,還要時常總結和反思自己在每一個關鍵發展階段的經驗與不足。要給大衆集團時間,像大衆集團這樣的車企,是汽車電動化大潮中的中堅力量,它們有着海量的核心技術和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在度過短暫的迷茫期之後,或将爆發出巨大能量。”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