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術中突然腔靜脈突然撕開一個口子,麻醉醫生立即大喊:快放氣!

前幾天,一台看似平淡無奇的腎切除麻醉驚動了整個手術室。

手術中突然腔靜脈突然撕開一個口子,麻醉醫生立即大喊:快放氣!

患者本身倒是沒什麼,隻是一個腎結核、無功能腎。手術計劃,直接在腔鏡下做腎切除。正常情況,這個手術也就是一個小時左右的事兒。然而,手術中的一個意外,不僅讓所有人都緊張起來,也讓這台手術延長了不止一倍時間。

腎髒切除,如果形象比喻起來,就像摘桃子一樣:隻要把根切斷,輕輕松松就摘下來了。腎髒的根,無非就是動靜脈以及輸尿管包裹的腎蒂。實際操作中,關鍵的步驟就是切斷這個“根”。

由于手術步驟清晰明了,教授就沒親自上陣,讓他得意的博士生手下主刀這台手術。

在這裡,透露一下:越是大醫院,大教授、大專家親自主刀的機會越低。如果不是疑難手術,也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趣。

就這樣,主刀在更衣室旁邊的茶桌上喝着茶水,看着監控上手術台上的一舉一動。

盡管主刀也經常上手,但遇到這種摘除器官的手術,這個博士還是非常興奮的。持續高釋放的腎上腺素,讓他手上的動作不斷加快。

就在他剝離腎蒂上脂肪的時候,由于鉗子用力過猛,連接配接着腎靜脈的腔靜脈突然被撕開了一個小口子。

看到這個小口子若隐若現“咕嘟咕嘟”冒血的時候,大家一時都愣住了。能夠想象得出,博士後背的汗毛肯定豎起來了。盡管在教授帶領下,他也跟着處理過很多大出血的手術,但這次是他單獨面對的啊!

無數個“怎麼辦”沖擊他的大腦之際,負責麻醉的劉醫生大喊一聲:快放氣!

此話一出,台上所有人都鎮住了。大家在想:放什麼氣?為什麼放氣?

都說博士理論水準高,這不是虛的,他立即就反應了過來。随着“噗嗤一聲”放氣,鏡頭視野漸漸暗了下來。

不放心的他,問劉醫生:沒問題吧?

這時候,誰敢打包票啊。隻能安慰說:應該沒問題吧?趕緊讓你們老大上來吧,看看怎麼辦?

悠閑喝着茶水的教授,似乎也發現了手術台上的異樣。放下茶杯,戴好了口罩。接到術間的電話,立馬沖了進來。

簡單的溝通,确定是腔靜脈撕裂之後,他迅速刷手上台了。這種情況,他也不敢再讓手下練手了。

這時,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放氣?

手術中突然腔靜脈突然撕開一個口子,麻醉醫生立即大喊:快放氣!

這裡涉及一個問題:氣腹壓力與腔靜脈壓力平衡的關系。氣腹壓力,一般是9-12毫米汞柱。腎髒手術,由于是腹膜外入路,壓力會更高一些。然而,中心靜脈的壓力一般都在10毫米汞柱以下。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出現氣體倒灌進入腔靜脈!

我們都知道,氣腹一般用的是二氧化碳氣體,少量的氣體是可以被人體吸收的。但如果是大量氣體、尤其是導緻血管氣栓的情況,還是十分危險的。

也就是說,如果要確定氣體不進入撕裂的腔靜脈,就不能用氣腹。

然而,這個時候已經是騎虎難下。腔鏡微創手術已經進行了一半,放棄實在可惜;不放棄,氣栓又是大家無法承受的後果。

要不說人家是大教授呢:在他心裡,一直思考着如何處理以及一些循證依據。

轉過頭,教授問劉醫生:劉老師,你有沒有好辦法?

大家不要奇怪:大教授能管麻醉醫生叫老師?事實上,越是有水準的人,越是謙卑。

劉醫生說:中心靜脈壓不一定能對抗正常的氣腹壓力。如果把氣腹壓力降低,我們麻醉再盡量控制中心靜脈壓高一些,你們動作快一些,應該能行。

教授說:好,你先處理。什麼時候我們能開始,聽你的。

為了防止二氧化碳氣體進入裂開的腔靜脈,劉醫生做了多手準備:

升高中心靜脈壓有幾種方式:降低心髒動力;提高心髒前負荷;提高心髒後負荷;增加靜脈系統血管容量;改變體位。

原則上,裂口位置越低,裂口位置靜脈壓力越大,進氣的可能越小。但是這樣做,一旦氣體進入腔靜脈裂口,氣體就會很快進入心髒、肺,導緻氣體栓塞。是以,隻能放棄調整體位,保持患者身體水準。

降低心髒動力方面,劉醫生使用藥物将心率控制在低限附近;為了增加中心靜脈壓,特地在患者上肢加了一組暢通的液體。

注意:這個時候,上肢打點滴的效果要優于下肢。懂行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手術中突然腔靜脈突然撕開一個口子,麻醉醫生立即大喊:快放氣!

在快速輸注500毫升生理鹽水後,又加了一些提升血壓的藥物,劉醫生說:“開始吧,慢點打氣,能看到血管,先把血管掐住”。

穩穩的打了一些氣腹後,滿視野的血凝塊。

此時,教授也很有經驗,在視野内打了很多沖洗鹽水。一方面,有助于清理血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氣體進入裂開的血管。

為了更保險一些,劉醫生和教授約定:把麻醉機關掉三分鐘,而他們要在三分鐘内掐住血管裂口。之後,再慢慢處理。

這個時候,大家就像喊号子一樣同步進行。

手術中突然腔靜脈突然撕開一個口子,麻醉醫生立即大喊:快放氣!

在大家的努力下,教授迅速掐住了血管。看到裂口已經縫合,大家懸着的心終于落下來了。

這次成功的配合,讓外科再次看到了麻醉科擔當的重要。假設麻醉科不密切配合,外科也隻能為了求安全而選擇開大刀完成手術。

反過來,也隻有像教授這樣視麻醉科為“戰友”的外科醫生,才能得到麻醉科的信任與全力支援。事情就是這樣,凡事都是互相的。而最終受益的,必定是包括患者在内的所有人。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