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手术中突然腔静脉突然撕开一个口子,麻醉医生立即大喊:快放气!

前几天,一台看似平淡无奇的肾切除麻醉惊动了整个手术室。

手术中突然腔静脉突然撕开一个口子,麻醉医生立即大喊:快放气!

患者本身倒是没什么,只是一个肾结核、无功能肾。手术计划,直接在腔镜下做肾切除。正常情况,这个手术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的事儿。然而,手术中的一个意外,不仅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也让这台手术延长了不止一倍时间。

肾脏切除,如果形象比喻起来,就像摘桃子一样:只要把根切断,轻轻松松就摘下来了。肾脏的根,无非就是动静脉以及输尿管包裹的肾蒂。实际操作中,关键的步骤就是切断这个“根”。

由于手术步骤清晰明了,教授就没亲自上阵,让他得意的博士生手下主刀这台手术。

在这里,透露一下:越是大医院,大教授、大专家亲自主刀的机会越低。如果不是疑难手术,也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

就这样,主刀在更衣室旁边的茶桌上喝着茶水,看着监控上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

尽管主刀也经常上手,但遇到这种摘除器官的手术,这个博士还是非常兴奋的。持续高释放的肾上腺素,让他手上的动作不断加快。

就在他剥离肾蒂上脂肪的时候,由于钳子用力过猛,连接着肾静脉的腔静脉突然被撕开了一个小口子。

看到这个小口子若隐若现“咕嘟咕嘟”冒血的时候,大家一时都愣住了。能够想象得出,博士后背的汗毛肯定竖起来了。尽管在教授带领下,他也跟着处理过很多大出血的手术,但这次是他单独面对的啊!

无数个“怎么办”冲击他的大脑之际,负责麻醉的刘医生大喊一声:快放气!

此话一出,台上所有人都镇住了。大家在想:放什么气?为什么放气?

都说博士理论水平高,这不是虚的,他立即就反应了过来。随着“噗嗤一声”放气,镜头视野渐渐暗了下来。

不放心的他,问刘医生:没问题吧?

这时候,谁敢打包票啊。只能安慰说:应该没问题吧?赶紧让你们老大上来吧,看看怎么办?

悠闲喝着茶水的教授,似乎也发现了手术台上的异样。放下茶杯,戴好了口罩。接到术间的电话,立马冲了进来。

简单的沟通,确定是腔静脉撕裂之后,他迅速刷手上台了。这种情况,他也不敢再让手下练手了。

这时,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放气?

手术中突然腔静脉突然撕开一个口子,麻醉医生立即大喊:快放气!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气腹压力与腔静脉压力平衡的关系。气腹压力,一般是9-12毫米汞柱。肾脏手术,由于是腹膜外入路,压力会更高一些。然而,中心静脉的压力一般都在10毫米汞柱以下。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出现气体倒灌进入腔静脉!

我们都知道,气腹一般用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少量的气体是可以被人体吸收的。但如果是大量气体、尤其是导致血管气栓的情况,还是十分危险的。

也就是说,如果要确保气体不进入撕裂的腔静脉,就不能用气腹。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是骑虎难下。腔镜微创手术已经进行了一半,放弃实在可惜;不放弃,气栓又是大家无法承受的后果。

要不说人家是大教授呢:在他心里,一直思考着如何处理以及一些循证依据。

转过头,教授问刘医生:刘老师,你有没有好办法?

大家不要奇怪:大教授能管麻醉医生叫老师?事实上,越是有水平的人,越是谦卑。

刘医生说:中心静脉压不一定能对抗正常的气腹压力。如果把气腹压力降低,我们麻醉再尽量控制中心静脉压高一些,你们动作快一些,应该能行。

教授说:好,你先处理。什么时候我们能开始,听你的。

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裂开的腔静脉,刘医生做了多手准备:

升高中心静脉压有几种方式:降低心脏动力;提高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脏后负荷;增加静脉系统血管容量;改变体位。

原则上,裂口位置越低,裂口位置静脉压力越大,进气的可能越小。但是这样做,一旦气体进入腔静脉裂口,气体就会很快进入心脏、肺,导致气体栓塞。因此,只能放弃调整体位,保持患者身体水平。

降低心脏动力方面,刘医生使用药物将心率控制在低限附近;为了增加中心静脉压,特地在患者上肢加了一组畅通的液体。

注意:这个时候,上肢输液的效果要优于下肢。懂行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手术中突然腔静脉突然撕开一个口子,麻醉医生立即大喊:快放气!

在快速输注500毫升生理盐水后,又加了一些提升血压的药物,刘医生说:“开始吧,慢点打气,能看到血管,先把血管掐住”。

稳稳的打了一些气腹后,满视野的血凝块。

此时,教授也很有经验,在视野内打了很多冲洗盐水。一方面,有助于清理血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气体进入裂开的血管。

为了更保险一些,刘医生和教授约定:把麻醉机关掉三分钟,而他们要在三分钟内掐住血管裂口。之后,再慢慢处理。

这个时候,大家就像喊号子一样同步进行。

手术中突然腔静脉突然撕开一个口子,麻醉医生立即大喊:快放气!

在大家的努力下,教授迅速掐住了血管。看到裂口已经缝合,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

这次成功的配合,让外科再次看到了麻醉科担当的重要。假设麻醉科不密切配合,外科也只能为了求安全而选择开大刀完成手术。

反过来,也只有像教授这样视麻醉科为“战友”的外科医生,才能得到麻醉科的信任与全力支持。事情就是这样,凡事都是相互的。而最终受益的,必定是包括患者在内的所有人。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解密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