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痔瘡、為什麼會和腸癌扯上關系?
這是很多在肛腸科就診的腸癌患者都難以了解的問題,明明自己就是出現了類似痔瘡的表現,但偏偏醫生建議自己進行腸鏡檢查,最終被診斷為了“腸癌”。
明明就是腸道發生了細胞癌變,為何會與痔瘡類似?又該如何分辨痔瘡和腸癌的差別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所謂的腸癌,指的就是發生在大腸節段的癌變,這包括了直腸、結腸等區域的癌變。大腸所負責的工作,就是為了儲存食物殘渣、将殘渣變成糞便,最終随着肛門排出體外。
也正因這連帶關系,是以痔瘡和腸癌的症狀極為相似。而想要分辨到底是痔瘡還是腸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大便習慣
痔瘡是出現在肛周上的病變,它并不會對患者的排便規律造成影響,隻不過有小部分患者擔心排便會産生疼痛感,刻意憋便出現了便秘症狀而已。
但是,腸癌則不相同,無論是結腸或直腸癌變,在形成惡性良性腫瘤之後都會對腸道黏膜造成刺激,導緻腸道蠕動規律、黏膜的分泌發生變化,繼而影響到排便規律,患者排便次數會越來越多、頻繁出現假性腹瀉,并伴随排便不淨感。
發展到晚期之後,由于癌腫導緻腸道越來越狹窄,還可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等多個異常表現;
2、大便形狀
因癌腫造成的腸腔狹窄,患者不僅會出現類似于便秘的症狀,惡性良性腫瘤還可能會大便造成壓迫,導緻大便的形狀發生變化,比如患者會排出扁條便、細條便、一側帶有凹痕的大便等等。
但是,痔瘡則不相同,它雖然出現在了肛周上,但在糞便排出肛門前,它的形狀已經形成了,是以痔瘡并不會對大便的形狀造成影響;
3、疼痛差距
痔瘡的确是會造成疼痛,但這種痛感僅僅隻是局限在了肛門和肛周部位,且是出現在了排便的過程中。當患者排便結束之後,疼痛感就會逐漸消失。而腸癌導緻的疼痛則不相同,它不僅會因浸潤肛管引起肛周疼痛,其還會合并腹痛。
這種腹痛來自于癌腫刺激腸道、造成周圍組織壓迫和粘連、導緻器官梗阻等多個方面,腹痛可随着病情發展逐漸嚴重、疼痛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是出現全天不間歇的持續性疼痛;
4、看血便
痔瘡合并血便都是被動的,出現在了患者排便的過程中,血液呈現出了鮮紅色,浮在大便的表面上,又或者是出現了噴射狀鮮血、滴狀鮮血。
當患者排便徹底結束之後,出血也會逐漸停止。而腸癌血便是主動性的,它發生在了腸道的内部,患者出現的血便症狀多種多樣,比如糞便潛血、混合樣粘液血便、膿液樣血便等等。
寫在最後:總的來說,痔瘡和腸癌的症狀的确是非常相似,如果僅憑患者自己觀察,很容易出現錯誤判斷,繼而延誤治療。
是以,在臨床看來隻要出現持續兩周以上、間斷或持續發作的血便、排便規律改變、腹痛,都需要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以免錯過疾病最佳的診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