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落韻,有兩種意思,一種就是詩人作詩時押韻,一種是押韻錯誤。
宋朝釋紹昙作詩《贈淨書狀》:
不學寒山落韻詩,翻身來透祖師機。碓頭舂出非台鏡,錯受黃梅半夜衣。
所謂的落韻詩,就是押韻出現錯誤的詩。那麼寒山落韻詩,是指寒山和尚做的詩落韻了嗎?

一、落韻就是押韻
朱彜尊《曝書亭全集》卷三三,《寄查德尹編修書》雲:
蒙昔聞吾友富平李天生之論矣,少陵自許"晚節漸於詩律細",曷言乎"細"?凡五、七言近體,唐賢【落韻】於一紐者不連用,夫人而然。
至於一、三、五、七句用仄字,上、去、入三聲,少陵必隔别用之,莫有疊者,他人不爾也。
這裡說的“落韻”,即押韻的意思。這一段話說,杜甫作詩的時候,押韻很注意,不會用聲母相同的韻腳。韻母相同是同韻,聲母還相同,就是同音字了。例如上一句押魚,下一句避免押漁。這種押韻,我們一般稱之為叫做連韻。
有人說甫的《堂成》後兩句連韻: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将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巢,【唐韻】【集韻】都是:鋤交切,音鄛;嘲,【唐韻】【集韻】:陟交切,音 。兩個字在唐朝,聲母是不一樣的,一個是鋤,一個是陟。類似于ch與zh的差別。
另外,律詩白腳用仄聲字,一定會上、去、入隔開使用。 例如葉、宅都是入聲,中間隔了一個子,是上聲。
好了,上面說的落韻,就是押韻。
不過,落韻常用的說法,是指押錯了韻。
二、落韻詩
宋朝魏慶之《詩人玉屑》中提到“古今詩用韻”的差別:
謂字有通作他聲押韻者,泛引詩及文選古詩為證。
殊不知《蔡寬夫詩話》嘗雲:秦漢以前,字書未備,既多假借,而音無反切,平側皆通用。自齊梁後,既拘以四聲,又限以音韻,故士率以偶俪聲病為工。然則字通作他聲押韻,于古詩則可;若于律詩,誠不當如此。
大意是,秦漢以前的人作詩,沒有文字上的太多研究和拘束,沒有反切之法,字音難以辨別,沒有四聲,自然也沒有平仄的要求。
南北朝齊梁以後,作詩受到四聲(平上去入,即平仄)的拘束。同時,對于字音也有了歸類。特别是有了韻書差別韻部以後,作律詩,就不能随便押韻了。
不按照韻部分類押韻,就是落韻之詩。
後蜀何光遠《鑒誡錄》中,記載不受重用的李如實作了兩首落韻詩,表達心中的不滿。第一首把自己比作老牛:
路傍傷羸牛,羸牛身已老。
兩眼不能開,四蹄行欲倒。
牛曾少壯時,歲歲耕田早。
耕卻春秋田,駕車長安道。
今日領頭穿,無人飼水草。
喘也不能喘,問也沒人【問】。
最後一個字的韻腳是:問,明顯和前面的老、倒、草等不押韻。
另一首,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
炎蒸不可度,執爾生涼風。
在物誠非器,于人還有功。
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
想君應有語,棄我如秋【扇】。”
最後一個字是:扇,明顯也和前面三句不押韻。
這是很明顯的落韻詩。但是還有很多落韻詩,對于現代人來說不好分辨,即寒山落韻詩。
三、寒山詩
寒山是唐朝的和尚,不知道他的人,也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這句詩。寒山本人也是一個詩僧。
但是,不學寒山落韻詩,是指寒山作詩經常押錯韻嗎?
寒山有不少淺顯通俗,多用俚語村言的詩作,他對于自己這些風格的作品評價說: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
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隻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王秀才笑話我的詩錯誤太多,說我不懂蜂腰、鶴膝這些詩病,也不懂平仄(側,即仄)押韻的規則,用語也不講究。可是我卻笑話你的詩,像瞎子詠太陽。
我不會去遷就聲韻格律,如果遇到懂我的明眼人,我的詩作一定會傳遍天下。
其實,寒山傳下來的詩,并非都是上面所說的白話詩,不符合格律詩的詩。他也有不少優秀的格律詩。例如下面這首,就完全符合五律的标準: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四、寒山落韻詩
寒山落韻詩,還有另外一種解讀。我們先看看宋朝惠洪《冷齋夜話》記載的這個故事:
昔李師中作送唐介谪官詩曰: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于山。并遊英俊顔何厚,已死奸谀骨尚寒」雲雲。
已而,聞介赴月首上官,乃大悔,以書索其詩。唐公笑曰:「吾正不用此無對屬落韻詩。」
唐介被說李師中贈給自己的詩是落韻詩,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寒、山是不同的韻部,是以這就是一首寒山落韻詩。
李師中《送唐介》全詩為:
孤忠自許衆不與
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不押韻
去國一舟輕似葉
高名千古重於山【山:十五删】 押韻
并遊英俊顔何厚
未死奸谀骨已寒【寒:十四寒】 不押韻
天為吾君扶社稷
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删】 押韻
寒、山,分别屬于兩個韻部,這兩個韻部屬于鄰韻,隻能在第一句用鄰韻,其他四句是不能通押的。
類似的故事還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記載:
裴慶餘,鹹通末佐北門李公淮南幕,嘗遊江,舟子刺船,誤為竹篙濺水濕近座之衣,公為之色變。慶餘遽請彩箋紀一絕曰:“
滿額鵝黃金縷衣,翠翹浮動玉钗垂。従教水濺羅衣濕,知道巫山行雨歸。”
公覽之極歡,命讴者傳之矣。
苕溪漁隐胡仔則指出裴慶餘的這首詩,也把鄰韻通押了,屬于落韻:
“裴虔餘雲:‘滿額鵝黃金縷衣,翠翹浮動玉钗垂,從教水濺羅襦濕,疑是巫山行雨歸。’《廣韻》、《集韻》、《韻略》垂與歸皆不同韻,此詩為落韻矣。
這首是垂歸落韻詩了。
律詩不允許鄰韻通押。要求如此嚴格,除了文學上的追求,主要是唐朝開始詩賦取士。科舉中的律詩和律賦,都要按照韻書的韻部來押韻,都不能落韻。
結束語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過,律詩有:
辘轳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到: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幹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圍爐詩話》
這些都是把律詩的押韻,放寬到鄰韻可以通押。嚴格來說,這些都是落韻詩。在古代科舉中,詩賦的創作都不能落韻,否則會影響到最後的錄取。
不過,也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宋史 列傳第四十一》記載宋朝的李迪科舉時“以賦落韻”,但主考官惜才,還是錄取了他。 後來他兩度官至宰相,也算是科舉中的一個傳奇。
@老街味道
呂本中這首詩,為何自己寫了兩個版本?恰好可學習古詩換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