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作為曆史文化名城,自古儒風蔚然,人文鼎盛,蘇東坡更是其中的一座豐碑。公元1101年的8月24日,這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光芒四射的巨星,在常州安然隕落。據統計,東坡先生留下了與常州有關的詩66首、詞10首、散文103篇,這是他饋贈給常州一筆珍貴的精神财富,對常州後來的文化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之後曆代常州人文的興盛。

常州蘇東坡紀念館東坡坐卧塑像
北宋熙甯七年(1074年)春,杭州通判蘇轼前往潤州(鎮江)出差,路過常州東郊,夜宿通濟橋下(後人在蘇轼泊船處建有紀念他的舣舟亭 ),寫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詩”《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詩中浸潤的,是他的羁旅鄉愁,也是他經曆了宦海沉浮,壯志難酬後發出的慨歎。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五年。直到元豐七年才得到赦免。政治上的坎坷沉淪使他退隐田園、躬耕自給的願望更加強烈。常州美麗富饒的土地、溫和濕潤的`氣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讓他留戀不已,他決定請求朝廷讓他留在常州居住。
常州蘇東坡紀念館《再上乞常州居住表》磚雕
他兩次乞求朝廷準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寫道:“……而赀用罄竭,無以出陸,又汝州别無田業可以為生。犬馬之憂,饑寒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給饘粥,欲望聖慈,特許于常州居住。”
當他得知朝廷準予他常州居住時,他喜極而泣,為如願以償而歌:“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
元豐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蘇東坡率全家抵達常州貶所。幾經周折,蘇東坡終于回到了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遊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報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詩:“六花薝蔔林間佛,九節菖蒲石上仙;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紅瑪瑙,井華水養石菖蒲。也知法供無窮盡,試問禅師得飽無。”
幾天後,蘇東坡攜全家定居宜興的田莊。置身于江南農家風光,蘇東坡由衷地發出了感慨:“買田陽羨吾将老,從來隻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物外遊。有書仍懶著,且漫歌歸去。筋力不辭詩,要須風雨時。”
縱顧蘇東坡的一生,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蘇東坡初出茅廬,中舉及第,便與多位常州籍同考舉子結成好友,他們在蘇東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絢爛的江南風光,使他與好友們訂下了“雞黍之約”。然雖有定居誓言,但畢竟未經深思熟慮,是信口所至。真正到了常州地區,蘇東坡領略到了那水鄉山野的神韻,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終于如願以償,從此和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在元佑時期,他政治上紅極一時時,他還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講定:“某已蔔居毗陵,與完夫有廬裡之約。”他在北歸途中,一路均有人熱情挽留,有的甚至無償提供居舍,但他總是堅定地說:“然某緣在東南!”他終于傳回了魂牽夢萦的常州。最後遂了他在熙甯七年在常州悼念錢公輔的《哀詞》中的夙願:“大江之南兮,震澤之北。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将此焉止息。”
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會長趙世平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東坡先生生前多次來到常州,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血緣、情緣和文緣,特别是“獨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表達了東坡先生對常州深深的眷戀之情和對常州人“君子風範”的贊美。
其實紀念蘇東坡的最好方式,應該就是閱讀他的相關作品,關于蘇東坡的好書很多,以下推薦的這五本是給渴望通過閱讀去了解蘇東坡的讀者提供的一份參考地圖:
1、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标立範之作。曆來也被文學界推崇為人物傳記寫作的典範性作品,激情澎湃,文字優雅,對傳主的刻畫精緻入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蘇東坡傳》有4卷28章。第1卷寫蘇東坡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第2卷寫他的壯年時期,第3卷寫他的成熟階段,第4卷寫他被迫害後的流放生涯。
本書對蘇東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學生活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評價。
2、康震的《康震評說蘇東坡》
康震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這本書是他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百家講壇》所講《蘇轼》的基礎上增訂潤色而成。書中對一代詩人蘇轼那千回百轉、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進行了精彩的講述。
3、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突圍》是《餘秋雨文集》中的一篇,蘇東坡山居筆記因“烏台詩案”被貶官之後,他的政敵、私敵甚至一些潑皮無賴都一哄而上,對他的人格進行無恥的诽謗攻擊,東坡先生像一個被敵人圍困在狹小空間的戰士,忍受着精神與肉體的巨大痛苦進行突圍。一個倒了黴的大學者、大詩人,就像一面鏡子,一下子照出了那麼多的妖魔鬼怪,有那麼多醜惡的靈魂顯影,反倒襯托出被诽謗者的高風亮節。
4、王水照的《蘇轼傳》
《蘇轼傳》将蘇轼一生的經曆與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為編織,那感人肺腑的詩詞後面是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而詩詞則是詩人人生榮辱的心迹袒露。詩文與生命經曆互為注解,使讀者于詩詞中讀傳記,于傳記中解讀蘇詞、蘇詩、蘇文。
5、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國蘇轼研究》
《中國蘇轼研究(第4輯)》收錄了“蘇轼與黃庭堅的交往略述”、“蘇東坡的常州情緣”、“蘇詩輯佚中的一些問題”等等文章,對蘇轼做一個全方位的研究。蘇轼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蘇轼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