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第2次世界大戰即将結束的時候,德國的士兵可謂是拼了命地去找英國美國法國的部隊表示投降。

有人就說了,德國投降至于這麼費勁嗎?蘇聯人就在旁邊,你直接找蘇聯人投降不就行了嗎?

不過,相比較而言,還是找英美等國家投降更靠譜一些。因為找那些國家投降最起碼還能活着,可如果真的找蘇聯投降了,能不能活着都是個問題。

是以這也就造成了二戰的奇觀,德國在拼了命地防禦蘇聯,主要目的竟然是為了讓英美等國家的部隊抓緊時間過來,自己可以像英美等國家投降。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詭異的情況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第1點:蘇聯可是受過大傷的人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學生寫的一篇文章非常搞笑,搞笑到什麼程度?

他竟然說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出過最大力氣的人是美國而不是蘇聯。

但凡是有這種論調的,十之八九都是被西方的媒體蠱惑了。

這一點其實也可以了解,畢竟人走茶涼,蘇聯走得太早了,是以就沒有話語權了。

我們再一次回顧第2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如果沒有蘇聯的話,情況不知道糟到什麼地步。

當時的整體狀态基本就是這個樣子,歐洲的大部分國家躺平,美國當做二道販子,中間一直拽着中間商,英國被打得不敢出手,法國直接就投降了。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雖然後期法國一分為二,一部分人選擇投降,一部分人選擇反抗,但是反抗的力度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二戰到歐洲戰場真正出大力氣的也隻有蘇聯。

我們以第2次蘇德戰場上蘇聯和德國出動的總兵力作比較,德國的總動員兵力是1,420萬,兵力最多時是780萬,蘇關聯員的總兵力是3,460萬,兵力最多時是1,280萬,這裡的兵力最多是投入戰場的兵力。

幾千萬人投入到戰場當中,雙方之間的關系早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後期的時候,與其說是蘇聯和德國兩個國家在控制戰場,倒不如說是民族的仇恨情緒。

蘇聯和德國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狀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反正我們雙方之間隻能有一方能夠留下來。

以至于在二戰結束之後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蘇聯到了德國戰場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而當時的德國士兵非常驚恐地說道:你們還是我們見過的蘇聯紅軍嗎?你們不是優待俘虜嗎?你們不是不欺負老幼嗎?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當時的蘇聯紅軍已經殺紅了眼睛,對那位德國士兵怒吼道:你說的那一些人我都知道,但是他們已經死在了斯大林格勒戰場上。

最開始的時候,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進行了閃電戰突擊,而蘇聯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接到了情報。

根據某些資訊來看,在1941年的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國際勞動節時,就已經有多個國家,包括但不限于蘇聯國家的間諜向斯大林彙報,德國将會在1941年夏天進攻蘇聯。

但是當時蘇聯認為德國和英法兩個國家之間的戰争還未見分曉,德國也不敢兩頭打仗,是以就把這個消息當做了錯誤資訊。

可在蘇德會戰之前,歐洲戰場上就不止一次地說過,德國準備進攻蘇聯了,但是蘇聯秉持着懷疑的态度,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不過萬幸的是,蘇聯的戰略比德國想象得更加可怕,蘇聯的動員能力也遠遠超過了德國的可控範圍。

經過多年的持續戰争,終于在1943年的8月到11月,蘇聯紅軍才徹底肅清了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并且收複了大片失地。

而在其他戰線當中,蘇聯也屢屢獲得戰疫勝利。

到1944年,蘇聯紅軍就已經擁有了635萬軍力,在兵源方面已經超過了德國。

在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發起了10次斯大林突擊,而這10次斯大林突擊收複了蘇聯的全部領土,并且将戰略戰線推到了蘇聯的邊境以外。

到此時,盟軍也進行了諾曼底登陸,蘇聯和盟軍進行兩線作戰,把德軍包了餃子。

這一場戰争對于蘇聯的損失是非常大的,蘇聯整個西部的工業區幾乎是損失殆盡。

同時也因為這一次戰争,直接或間接導緻蘇聯的精英人群和普通百姓出現了人口斷代。

這也是為什麼在蘇聯後期的時候,某一個特殊時間階段裡面,在這個極為敏感的時間階段出現了政治人才的斷代,一定程度上給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是以我們不難發現,這場戰争幾乎是兩個國家的血海深仇。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德國也正是明白這一點,自己和蘇聯早已經是不死不休了。畢竟是德國作惡在先,蘇聯才進行的反擊,而一旦反擊勝利,對于整個德國來說都是災難。

第2點:德國和歐洲的關系

這一點就相對比較暧昧了,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德國作為主要發起國,在戰争失敗之後并沒有受到太多的清洗和報複,也沒有受到某些國家的過度壓榨。

其主要原因在于,歐洲并不是鐵闆一塊,在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某個國家有一個攪屎棍,在不間斷地培養着德國的勢力,目的就是為了抗衡法國。

是以德國明白,如果自己主動投降了歐洲,那大機率還是好吃好喝,雖然會遭受戰争損失,但損失遠沒有那麼大。

那麼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哪些國家在主動扶持德國呢?

第1個國家是英國,英國之是以培養德國,是不想讓德國太過弱小,如果德國太過弱小的話,整個歐洲就會造成法國一家獨大的行情。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一旦法國一家獨大了,那整個歐洲的陸地接觸面積基本就是為法國馬首是瞻,這樣就不利于英國再次插入歐洲,或者在歐洲掌握話語權。

除了英國之外,美國也在積極主動地推動德國戰争之後的基礎建設。

美國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美國不希望歐洲變得太過和平,隻要歐洲變得太過和平,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切實利益。

事實上第2次世界大戰也證明了美國的這一點,隻要歐洲亂起來,那麼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會變成實力相對弱小的資本主義國家。

而美國就可以趁機正式崛起,美國作為世界老大哥的地位,或者身份地位的交替也是在這兩次世界大戰當中完成的。

第3點:綜合權衡之後,德國的判斷是正确的

雖然德國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恥,雖然德國作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不得不承認一點,德國的眼光沒有問題。

在第2次世界大戰即将失敗的時候,德國在戰略戰術方面也沒有問題。但是沒有想到德國想得沒錯,可蘇聯預判了德國的預判。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當時德國的主要心态是這個樣子的,隻要頂住蘇聯的進攻,之後再向英國美國等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投降,大家都是一家人,有話也好說,雖然苦大仇深,但是也沒有那麼苦。

可是德國和蘇聯就不一樣了,德國和蘇聯是死敵,如果自己真的投降了,那麼蘇聯後期的一些事情就無法掌控。

而蘇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玩笑,辛辛苦苦打了那麼長的時間,死了那麼多的人,現在你想不打了,想投降英美這兩個國家,門也沒有。

是以蘇聯抓緊時間進攻,直到後來蘇聯把自己的國旗插在了德國的大廈上。

在此之後的事情就不多講了,如果大家有意向的話可以檢視一下資料,蘇聯也沒便宜了德國。

德國的部分俘虜最終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除此之外整個德國的重要物資基本被洗劫一空。

而一旦開始洗劫德國的重要物資時,英國也好美國也罷,甚至是法國都不甘示弱。

拜托,都到了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了,這個時候誰願意往後跑,那都是往前跑。

是以這些國家陸陸續續地把德國能搬走的東西都搬走了。

蘇聯方面主要搬走的是一些基礎建設裝置,而美國主要搶的是精英人才。但是蘇聯并不隻是搶走了基礎裝置,精英人才也搶了不少。

德國戰敗時,為何大量德軍遠距離突襲繞過蘇聯,隻為投降美軍?

是以大家不用被某些街邊的消息所誤導,拜托,大家都知道人才是好的。

更何況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科技突飛猛進,進而轉變成了世界上的兩大超級強國,和此次的戰争掠奪也有一定的關系。

隻不過還是得實事求是地講一句,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要說誰出的力氣最多,那肯定是蘇聯。

至于美國一直在吹噓自己在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種種努力和付出,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