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是中國非常黑暗的時期,當時由于清政府的無能,導緻我國被西方列強侵占,喪失了大量國土,同時也給百姓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而這一切除了歸責于統治者外,還和當時激烈的内部政治鬥争息息相關。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李鴻章,正是因為當時他簽訂的一紙公文,才為中國帶來了數不盡的黑暗噩夢。

在1895年的時候,為時1年多的甲午戰争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宣告結束,之後,清廷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該條約的簽訂不僅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中,還極大地壯大了日本的勢力。
而李鴻章對于這一局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不僅直接負責着北洋水師,就連條約也是他代表簽訂的。是以,當此事塵埃落定後,李鴻章不僅遭到了全國人民的謾罵,還被清廷棄用,把他的所有重要職務都撤掉了。
李鴻章此人最出色的就是他的外交能力,由于他經常代表清廷和其他國家打交道,是以他在國際上是鼎鼎有名的。也正因如此,他在不久後便等來了再次重用的機會。當時,俄國正野心勃勃地進行擴張計劃,而它的目标就是遠東,但在向遠東進軍之前,首先要解決該地區的防禦問題,對于解決方法,俄國在認真考察之後,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修建一條能夠跨越西伯利亞的鐵路。
由于這條鐵路要經過中國東北,這也就代表必須得到清廷的同意,他們才能順利修建鐵路。可是到底要怎樣才能讓清廷同意借讓國土呢?這時俄國想到了聯盟。原本日本企圖占據遼東半島就已經引起俄國的不滿,認為這會損害到它的利益,若是放任日本占據中國的話,必然會讓它損失更大。
而要想阻止日本侵占中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和中國聯盟,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壓制日本,還可以借此提出條件讓清廷借讓國土。不得不說,俄國打得好主意,但要怎樣說服清廷呢?為了讓清廷了解它的誠意,俄國聯合德法兩國向日本施壓,讓它放棄遼東。日本自然不會同意,不過迫于壓力,它最終同意清廷以三千萬白銀換回了遼東半島。
此事過後,清廷意識到了和俄國聯盟的好處,畢竟此時的中國實在不适合獨自奮戰,若是有個強國能夠幫助中國的話,那麼中國才能安穩地生存下來。此時的清廷還沒有發現俄國的狼子野心,隻一心以為俄國是在幫助他。故而,當俄國暗示兩國聯盟時,清廷同意了,但是到底該派誰去簽約呢?
原本清廷是準備派遣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國完成這個任務的,但是俄國卻拒絕了,并在言語間暗示讓李鴻章前來簽約。此時的清廷一心依賴于俄國,自然不敢拒絕這個要求,于是原本失寵的李鴻章又再次被委以重任,前往俄國達成兩國聯盟契約。在臨行前,慈禧專門召見了李鴻章,并要求他必須和俄國達成聯盟。
李鴻章來到俄國以後,兩國代表進行了秘密交談。在商談過程中,俄國提出了讓清廷借讓東北國土的要求,并對李鴻章威逼利誘,表示隻要清廷願意借讓國土給俄國修路,它便會盡力保護中國,否則,俄國将不再保護中國。起初李鴻章并不同意,因為他已經看穿了俄國的狼子野心。但俄國并沒有放棄,俄國沙皇甚至親自出面說服李鴻章,并許給了清廷不少好處,最終李鴻章同意了。
而李鴻章之是以同意俄國的要求,不僅是為了完成慈禧交代的任務,同時他也是有私心的,因為隻要他完成這個任務,就能鞏固他在國内的政治地位。于是,在李鴻章的遊說之下,中俄兩國最終達成了聯盟,并簽訂了《中俄條約》。但就是這一條約,卻最終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噩夢,讓西方列強以此為基礎不斷地侵占中國國土,進而引發了更大的戰争。